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1644英雄志 > 第二十八章 中卫所

……

        天高海阔,自由自在。

        两兄弟出了巷子,未免被家中人撞见,他们草帽遮脸,绕了一个大圈,才远离府门,来到街道上,尤振武命翟去病去找一辆马车,他则是在柳树下等,但等了良久也不见人,忽然间,就看见一辆马车在街道上出现,往这边急急而来。

        尤振武吃了一惊,急忙拉低草帽,捂脸闪躲。

        因为赶车的车夫居然是石善刚。

        不想怎么躲也是躲不了,石善刚的马车好巧不巧的就在柳树前停住了,车帘一挑,一个脑袋从车厢里面冒了出去,冲着他挤眉弄眼的笑:“哥,别躲了,出来吧,老石赶车出门,其他人都不知道的。”

        却是翟去病。

        没办法,尤振武只能闪身出来。

        “少千户,上车。”石善刚取凳子放在车前,表情如平常。

        尤振武踩着凳子上车。

        石善刚收了凳子,马鞭一甩,“加!”载着他们去向西门。

        ……

        “哥,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我在街上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马车,正想着要不要去求梦祥和长捷的时候,老石赶着马车出现了。就像你刚才一样,我是闪也没法闪,躲也没法躲,只能是上车,不过你放心,老石是一个人出来的,家里人都不知道。”翟去病笑。

        尤振武微微苦笑。

        他忽然明白,自己和去病两个人的动静,老石可能早就察觉了,但只是默默跟随,并没有阻止和惊动,直到去病找马车而不得,老石才赶着马车出现。

        看来,爷爷给自己安排的这个护卫,不但尽职,而且机警的很。

        ……

        车轮辚辚,很快就来到了榆林西门。

        尤振武掀起车帘看。

        历史上,榆林曾经三次扩建和增修,史称“三拓榆阳”,但今日为止,榆林外城墙全部由青砖包砌,北城垣因为面对塞外蒙古,无门,东城门有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此时所走的,乃是广榆门。

        远远的就看见,广榆门不如南门镇远门高大,城楼也低矮了不少,但防御设置,马面,四角楼、讯敌楼、观远楼,却一个也不少。

        穿越的这些日子,尤振武和翟去病闲聊,加上本尊的记忆,他已经清楚的知道,榆林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设千斤闸,四门共建有楼14座。

        就城池坚固和防御力来说,榆林城,确是坚城一座,差不多可以比肩宁远。

        但比起宁远的火炮,榆林却是大大不如,不说威震天下的红夷大炮,就是普通的佛朗机炮,榆林也缺乏的很,到现在,榆林的镇城之炮,也不过是一门万历年间铸造的大将军炮。

        ---其形状虽大,但威力和射程,却是远远不如。

        一句话,榆林虽然是坚城,但却没有利炮,想要坚守,并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从古至今,守城要想成功,须有两个必备条件,第一是内有粮草,第二是外有援兵,两者缺一不可,但就未来的历史看,当秦督孙传庭在河南兵败,潼关西安失守之后,李自成大军席卷,周围官兵望风而降,延安、绥德,固原都没有激战,先后投降,榆林最后变成孤城一座,根本没有援兵可言,至于城中粮草,怕也是不会有多少……

        两个条件,一个也没有,除非是能改变潼关失守,孙制台身死的历史,否则,榆林就是一个死地啊。

        望着城门,尤振武面色凝重。

        ……

        出了城,脚下的官道坑洼不平,行人不多,车马却是不少,大部分都是载着货物的牛马车,尤振武掀着车帘仔细看,官道两边的原野都是农田,但六月末的天气,小麦刚刚收割完毕,豆子还没有种下,粟米也还没有成熟,一眼望过去,不见多少生机,反倒是透出一股股萧瑟杂乱的气息。

        道边的树木七倒八歪,很多都在盛夏里枯死,并不是因为干旱缺水,而因为树皮被人取了食用,树无皮,不久即死。

        尤振武心情沉重。

        旱,蝗,兵乱,明末西北的三大灾祸,从崇祯元年一直到现在的十六年,都不见有多少的缓解。

        眼中所见,正是连年干旱的衰败景象。

        “哥,你去中卫所干什么吗?表叔出征,堡里早已经是空了。”翟去病奇。

        “就想去看看。”尤振武轻描淡写。

        “真的?”

        “真的。”

        “行,只要你不和昨天一样,再整什么幺蛾子就好,不然我这顿板子肯定轻不了。”

        ……

        颠簸之中,伴着和翟去病的闲聊,更多的记忆涌上尤振武的心头。

        大明的兵制,改革自元朝的军事制度,由朱元璋创立。不同于其他华夏王朝的府兵制募兵制,大明朝最初之时,乃是完全的屯田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中央设五军都督府,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全国要地设立卫所,控扼要害,军丁世代相继,父死子继,一代一代,永远为军人。

        卫所给养仰赖屯田。

        征讨、镇戍、训练等则是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各自的卫所。

        一句话,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达到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目的,某种意义上,和宋朝相仿,但和宋朝重金养兵不同,大明朝的兵却是极其廉价,卫所兵依靠屯田,自给自足,平时为农,战时为兵,饷银极其微薄,朱元璋曾经自得的说,他用最少的钱粮,养活了超过历朝历代的庞大军队。

        五军都督府之下,各省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司之之下,又有卫指挥使司,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史载,明朝在全国设十六都司,卫所一共两千多处。

        ……

        最初,卫所制确实为大明提供了大量廉价而有力的兵源,支撑了明初的十几次大征,而国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制的弊病开始显现,因为从一开始,卫所制就是建立在“压榨”军户的基础上,军户既要作战,又要屯田,长期下来,苦不堪言,洪武年间就有军户逃亡的现象。

        明中期以后,由于吏治腐败,大批军屯被豪绅、将校侵占,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卫所兵愈发困苦,在战事伤亡和生计无着的双重压力之下,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逃亡,朝廷虽然严厉处置,但却无法扭转,逃亡现象有增无减,越来越严重。

(https://www.tbxsvv.cc/html/126/126928/2281244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