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代周建大隋
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时袭父爵为隋国公。公元577年,宇文邕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后在北伐突厥的征途上染上重病,于公元578年去世。继位的宣帝宇文赞是杨坚的女婿,胸无大志,并且十分残暴。他即位未到一年,就传位给7岁的儿子宇文阐,即静帝,封自己为天元皇帝并继续执掌政权。宇文赞不理朝政,大臣不能见到他,有事只能通过宦官上奏。他对大臣的猜忌逐日加深,大臣稍有违犯,重则诛杀,轻则捶打,捶人都以杖120为度,名曰天杖。朝廷内外一片恐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公元580年,周宣帝死,宇文阐正式临朝执政,任杨坚为左大丞相,都督军事,总揽朝政,晋封隋王。公元581年,杨坚废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
●荒淫皇帝陈后主
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长子,公元562年,立为安成王世子;公元566年,授宁运将军;公元568年,为太子中庶子,迁侍中;公元569年,宣帝即位,立为皇太子;公元582年,宜帝卒,始兴王陈叔陵欲夺皇帝位,谋杀皇太子,未果,伏诛,陈叔宝遂即位;次年改元至德,是为陈后主。
陈后主是有名的荒淫无道的君主。他喜爱女色,后宫有张贵妃、孔贵嫔、龚贵嫔等人。张贵妃名丽华,本兵家女,姿色超群。发长七尺,其光可鉴,聪明伶俐,又善奉迎,对陈叔宝百般献媚,深受宠爱。陈叔宝不视朝政,所有百官奏折都由宦官蔡脱儿、李善度奏请。叔宝坐在细软的“隐囊”中,把张丽华抱在膝上,共同决定可否。李、蔡记不起的事,张贵妃都能一一回答,由此攫权,援引宗戚,横行不法。
仆射江总,虽身为宰辅,但不亲政务。常与都管尚书孔范、散骑常侍王磋等十余人,入阁侍宴,称为“狎客”。每一宴会,各位妃、缤、女学士与押客等共同赋诗,互相酬答。其中艳丽的诗句,谱成歌曲。选宫女千余人学习新声,按歌度曲,载歌载舞。歌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名目。君臣酣歌痛饮,通宵达旦。唐诗人杜牧写诗讽刺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陈后主后宫的靡靡之音喻为亡国之音。
陈叔宝为了极尽享乐,还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大造佛寺,闹得国库空虚,而那些贪官污吏更是巧取豪夺、聚敛无厌,百姓流离失所、饿死荒野。国困民穷,陈朝的灭亡即将来临。
●杨坚派将灭陈朝
陈叔宝登上皇位后,贪于酒色,整日在后宫和宠妃们饮酒作乐,无心过问朝政。
一天,陈叔宝正和张贵妃还有几位大臣在花园里赏花,忽然有人来报,说:“皇帝,不好了,隋文帝杨坚派二儿子晋王杨广来攻打我们了,共有50万兵,分八路,现在已经到长江北岸了。”长江,自古以来,就从西向东流着,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南北进攻的军队。长江水流又较急,水面也宽,所以,要想渡过长江,是很困难的。陈叔宝不相信杨广能飞渡长江,就满不在乎,接着和张贵妃饮酒赏花。
第二天早晨,有太监慌慌忙忙跑进来,报告说:“隋将韩擒虎从采石、贺若弼从京口渡过长江,向建康城攻来了。”
这下,陈叔宝着急了,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如何打退隋兵。但是,当时朝政腐败,文武大臣们都很无能,竟没有人敢带兵出战。陈叔宝又气又急,这时,车骑将军、岭南徐州刺史绥远公、老将军萧摩诃站了出来,他愿带领三军去打退隋军。陈叔宝非常高兴,说:“等你出征后,我派人让你的妻子和儿子进宫,我要加赏封号,赏给他们金银。”
萧摩诃带兵出征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入宫受赏。陈叔宝一下看中了萧摩诃新近娶的年轻貌美的妻子,就把她留在了宫中。萧摩诃离开建康,在白土岗布下了一字长蛇阵,正要开战时,家丁来报,说:“夫人被皇帝留在宫中,数日不归。”萧摩诃气得昏倒在地。结果陈军乱成一团,不战自败。
第二天,隋军包围了建康城,守城的将士不战自降,打开城门,放隋军入城。文武百官都各自逃命了。陈叔宝这时还在后宫,听到喊杀的声音,知道大势已去,就拉着张贵妃和孙贵殡逃往景阳殿。隋将韩擒虎冲入宫中后,派人到处找陈叔宝。后来,在井里找到了陈叔宝三人。韩摘虎杀死了两个皇妃,把陈叔宝绑起来带走了。到这时,陈朝灭亡了,这一年是公元589年,隋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南北朝”的历史。
15年后,陈叔宝死在洛阳,结束了他亡国之王的一生。
●三省六部定隋制
杨坚建立隋朝后,废除了北周按《周礼》设立的天官大冢宰、地宫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等六官,而接受崔仲方的建议,改定官制口设三公、三师,不掌实权,而以三省为中央真正权力机关。在中央设立的三省是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其长官分别为尚书令、纳言、内史,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门下省与内史省执掌文秘,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沼;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
尚书省是朝廷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设吏、礼、户、兵、刑、工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黜陟、调动之政务。其长官为吏部尚书,副职为吏部侍郎。下辖吏部(一称司列)、司封、司勋、考功(一称司绩)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礼部集前朝客曹及祠部等机构之职能于一身,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务。其长官为礼部尚书,副职为礼部侍郎。下辖礼部〔一称司礼)、祠部(一称司梗)、主客(一称司蕃)、膳部(一称司膳)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政务。其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下辖户部(一称司元)、度支(一称司度)、金部(一称司珍)、仓部(一称司庚)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地图、军令之政务。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副职为兵部侍郎(改称司戎少常伯)。下辖兵部(一称司戎)、职方(一称司城)、驾部(一称司舆或司驾)、库部(一称司库)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刑部掌邦国律令、刑法、徒隶、按复谳禁之政。其长官为刑部尚书,副职为刑部侍郎。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工部掌全国各项工程、屯田、水利、山泽、交通之政务。其长官为工部尚书,副职为工部侍郎。下辖工部(一称司平)、屯田(一称司田)、虞部(一称司虞)、水部(一称司川或司水)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门下省与内史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又曾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因时而异。侍中即为宰相。内史省为隋代最高政务机构,其长官为内史监、令。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宰相分工明确,一方面削弱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而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它对唐以后的封建统治体制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六部制,沿用至清末。魏晋以来处于发展中的封建官僚机构,在隋代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隋文帝下诏定礼
礼乐是皇帝祭天地众神、祭祖先以及朝廷吉凶等大事必须遵循的规则。自孔子以来,儒家以议礼乐为专掌,积累起繁缛的学说,朝廷采用它,与实际政治并无关系,背弃了它,却不成其为中国皇帝。非汉族人做中国皇帝,对汉族传统礼乐,只能加入一些本族的旧惯例,不敢有较大的改变。如果改变较大,就会被看做“异类”而遭受反对。所以,礼乐有精神上的作用,任何封建朝代都得加以重视,杨坚从来不喜欢儒学,但对礼乐的重视并不能例外。
东晋和南朝,虽然偏安在长江流域,北方占据者却不得不承认南方是华夏正统南齐高级士族王肃逃奔到北魏,魏孝文帝极为敬重,请王肃为魏兴礼乐、定制度,尽量模仿南朝。北齐后主高纬,令薛道衡与诸儒修定五礼,按当时儒学水平来说,大概齐礼仅次于梁礼。至于苏绰、卢辩为宇文泰所造的周礼,在南朝和山东儒生心目中,只是一些陋儒的杜撰,距离正统礼乐甚远。隋初,宫中太常雅乐与“胡声”并存,杨坚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号召,当然要废弃周礼,依照梁礼及齐礼来修定隋礼。
公元581年,杨坚下诏,祭天祭祖时冕服必须依照《礼经》。所谓依照《礼经》,就是采用北齐冕服。公元585年,杨坚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吉、凶、军、宾、嘉),成书一百卷,下诏行新礼。牛弘等人不懂音乐,议定雅乐,积年不成。公元589年,灭陈,得南朝旧乐器及乐工。杨坚听南朝乐,赞叹说:“此华夏正声也。”牛弘奏称中国旧音多在江南,梁、陈乐合于古乐,请修补以备雅乐。魏、周乐杂有塞外声音,请停止演奏。公元594年,雅乐成。杨坚时先定周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等七部乐,此外还吸收了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外来音乐。到杨广时,又增定为九部乐,即: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实,杨坚并不懂得礼乐,这样做,目的在于从南朝接收华夏正统的地位。
●隋朝大军败突厥
北朝后期,突厥成为北方游牧地区的强大国家。周、齐对立,各送重赂求突厥援助。其时,突厥沙钵略可汗继立,贵族争夺继承权发生纠纷,各个部落都自立大汗,如阿波可汗、突利可汗、达头可汗等。其中沙钵略兵力最强,是突厥大可汗。
杨坚建隋后,不再给突厥礼物,突厥贵族经常带领骑兵在东起幽州、西达河西的漫长战线上对隋进行骚扰。公元583年,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兵分八路反击突厥。杨爽出朔州,大破沙钵略军。窦荣定出凉州,击败阿波军。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和沙钵略互相攻击。至此,突厥形成了以达头、阿波为首的西突厥汗国和以沙钵略、突利为首的东突厥汗国两个对立的势力。
沙钵略屡被隋军打败,公元584年遣使求和。次年,沙钵略可汗归附隋朝,经隋朝同意,率部内迁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公元587年,沙钵略死。沙钵略嫌儿子雍虞间濡弱,不能对抗西突厥,遗令立弟处罗候为可汗,号莫何可汗,亦号叶护可汗。杨坚使长孙晟赐莫何旗鼓,西击阿波。阿波部众以为隋出兵助莫何,多不战而降,莫何因此生擒阿波。公元598年,莫何死,雍虞闾立,号都蓝可汗,莫何之子染干为突利可汗,二可汗皆请婚于隋。隋用长孙晟离间计策,先后以宗女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突利,又令之南徙,赏赐特厚。都蓝可汗被激怒,从此断绝朝贡,与隋为敌,不断侵扰边境。都蓝与达头结盟,公元599年合兵袭击突利。突利大败,只剩下部众数百人。长孙晟设计挟突利到长安。隋厚待突利,立之为民可汗,在朔州筑大利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为突厥汗庭,又迁其游牧部众于黄河南(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南)夏、胜二州之间。稍后,隋大将高颖、杨素率兵出塞,大破达头、都蓝军。都蓝败后,被部下所杀。达头占据漠北,自立为布迦可汗。公元601年,隋遣杨素率启民北征,所得人畜尽归启民。启民返归北方。公元603年,步迦所部大乱,铁勒思结等十余部叛步迦,归附启民。步迦逃奔吐谷浑。隋朝加强了对边域的控制。
●隋朝创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宫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
隋朝建立后,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荐举人才。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做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存废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统制和普及,更因为其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和巩固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耍阴谋杨广弑父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二儿子,初封晋王,后使用诡计取得其父杨坚的信任。公元600年,杨坚宣布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4年以后,杨坚得了重病,在仁寿宫养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应该怎样处理杨坚的后事。想不到,杨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错送给了杨坚。杨坚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杨广责问。
这时候,杨坚的妃子陈夫人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哭着向杨坚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长得漂亮,趁陈夫人换衣服的时候跑去调戏。这真如火上加油,杨坚拍着床大骂:“这畜生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哪!快把我的儿子叫来。”身边大臣柳述、元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要派人去叫太子杨广。杨坚脸气得通红,好半天才说出两个字:“杨勇!”柳述、元岩这才明白杨坚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就急忙去写诏书。
谁知杨广和杨素已经得到消息,带着军队,拿着假造的诏书,包围了仁寿宫。他们假宣杨坚的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随后,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的卫士,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并命令照顾杨坚的人一律离开,由右庶子(东宫官员)张衡负责一切。大家刚刚走开,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过了一会,张衡出来说:“皇上早已死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察报?”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杨坚被杨广、杨素一伙害死了。随后,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说皇上有遗嘱,要杨勇自尽。还没等杨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这年七月,杨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隋场帝。
●李春修造赵州桥
河北省的赵县在隋朝时候叫赵州。城南有条大河叫佼水。每逢雨季来临,水势凶猛,佼水便成了汹涌的洪流,两岸的百姓常为交通不便而发愁。
当时有一位杰出的工匠叫李春,他在饺水上带领人们设计、修造了一座闻名于世的石拱桥——赵州桥。
赵州桥是用石料拼砌成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是指跨越河道的桥身。赵州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全长5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这座桥最大的特点是在拱桥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这4个小拱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发大水的时候,可以从小拱排水,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在选择桥基、保护桥拱、加固桥身等方面,李春也采取了许多科学巧妙的方法。因此,这座石桥虽然经过了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如今仍坚固完好。
赵州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石桥。
●杨广开凿大运河
公元605年,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隋场帝修建的大运河分四段进行。公元605年,杨广征发江南、淮北100多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同年,又征发淮南几十万劳动力,把山阳邗沟加以疏通扩大。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一条宽40步的运河邪沟修成了。河的两岸修筑成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又是陆路交通线。接着,从通济渠向北延伸。公元608年,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人开永济渠。这条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琢郡。公元610年,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前后不到6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竣工。大运河以东京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杨广修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但是,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既方便了从南方潜运粮食,也有利于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隋炀帝三征高丽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其中高丽最强。公元598年,高丽王高元联合株辐进攻辽西,被隋朝地方军击退。杨坚发兵三十万进击,高元遣使谢罪,罢兵修好。
杨广即位后,要求高元人朝未成,便决心大举东征。公元611年,杨广命令在东莱(在今山东)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严急,死者达百分之三四十;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辆,装载衣甲帐幕,由兵士自己牵挽,送往高阳;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舶连接达千余里。运输兵民交错往还,昼夜不绝,死的就抛在路旁,臭秽满路。又发民夫自办车牛运粮械到沪河(今辽宁锦州)、怀远(今辽宁辽阳西北)两镇,车牛都一去不返。又发鹿车(即独轮车)夫六十余万,每两人推米三石,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路上吃的,车夫到镇无米可交,只好逃亡。
公元612年,四方应征的兵士全部到达琢郡。杨广令左右各12军分为24路,向平集出发,全军共1133300人,号称200万,运输粮饷的民夫比兵士加倍。二月初九,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连营渐进,实际上经过40日,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衔接,鼓角相闻,旌旗相望,长960里。御营分六军,最后出发,长80里。《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杨广依据高丽会投降来部署战争,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都要奏报等待命令,不得专擅。又令诸将:高丽如请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隋兵渡辽河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守城军每遇危急,就声称要投降。隋军不得不停攻,驰奏请旨,等到请旨回来,守军补充完备,又坚实拒战。如此再三,杨广还是深信高丽会投降,辽东城和其他城池也就一个不曾攻取。隋大将来护儿从海路到平壤城下,被高丽守军击败。大将宇文述等九军渡鸭绿江,攻至平壤附近,又被高丽军击败。来护儿所率攻城精兵4万,逃回船上者仅数千人,宇文述等所率305000人,除卫文升一军不败,其余溃军逃回辽东城下,只有2700人。杨广大怒,率残余军回洛阳。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失败并没有使杨广接受教训,他在退兵时就下令继续搬运黎阳、洛口、太原诸仓谷物北上。公元613年,再次在全国征发兵士集中琢郡;四月,杨广再渡辽水,和上次一样攻围辽东城,一个多月仍没有攻下;六月,在黎阳督运兵粮的杨玄感起兵攻东都的消息传到前线,杨广有后顾之忧,只好退兵。同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茶地进行着。第二次征高丽失败,不但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了。同年八月,杨玄感败亡。但农民起义军却风起云涌,隋王朝处于崩溃前夕。
杨广妄想以对外的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于公元614年发动了第三次东征;三月,杨广又到涿郡,七月到达怀远镇。高丽虽两败隋军,却因连年战争,所受损失也非常严重,所以立即遣使请和,并交送隋的叛将斛斯政。这次战争是在义军遍地的形势下发动的,征集的士兵多因道路阻隔,不能如期到达,有的根本没有来,来的又因沿途多有逃亡,以致兵员不足,实是凑合成军。杨广也感到无法把战争进行下去,只好因高丽请和,乘势收兵。
●翟让起义在瓦岗
翟让,河南东郡韦城人,曾任隋朝东郡法曹(类似于派出所所长),后来犯了罪被判死刑,关在牢里等候执行。看管他的牢头叫黄君汉,是个侠客,认为以翟让的才能,会成就一番事业,死于牢狱实在可惜,于是晚上偷偷放了翟让叫他逃走。翟让也很有义气,不肯走,说如果自已走了,官府追究责任一定会连累了救命恩人。黄君汉大怒,说道:“我今日救你不是为了别的,只是看你是个大丈夫,在这乱世里能救百姓之命,你以后努力自勉就是对我的报答了,何必现在做此儿女之态!”于是,翟让逃到东郡境内的瓦岗聚众起义。
在单雄信、徐世勃(后来被李渊赐姓李,改名为李世勤,他与翟让起兵时年仅17岁)的辅佐下,翟让的瓦岗军发展迅速。由于瓦岗地近运河,是舟商漕运的要道,翟让等据此夺取运河上公私船只的货物,所以军资充足,来归附的民众有万余之众,成为河南、山东一带义军中最强的一支。此时,因参加杨玄感起事而亡命雍丘一带的李密投奔瓦岗,为翟让出谋划策。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先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来归附,然后攻下荣阳的金堤关和附近一些小县城,一时瓦岗军声威大振。
●窦建德河北起义
窦建德为清河漳南(今山东武城东北)人,出身农民,因帮孙安祖反官府,全家遭杀害。公元611年,窦建德率200人投奔高士达义军,与高士达共同起义。后高士达与另一河北义军首领张金称被隋军杀害后,窦建德成为河北义军的领袖,有部众10多万人,转战于河北中部。
公元617年初,窦建德在河间称长乐王,年号丁丑,攻占信都、清河等郡。杨广命涿郡留守薛世雄带兵3万驰援洛阳,欲击瓦岗军。薛部行至河间,遭窦建德义军埋伏,窦建德又亲率精锐袭击隋营,隋军大乱,自相践踏,损兵折将3万人。从此改变了河北地区官军与义军的力量对比,义军声势大振,而官军主力被消灭。这一次战役有力支援了瓦岗军对东都洛阳的进攻。同年,窦建德改称夏王,建权“夏国”,设置百官,控制了整个河北。他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自己布衣素食,艰苦朴素,深为河北人民爱戴。
●宇文化及杀杨广
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众叛亲离,许多地方官纷纷起兵反隋。被农民起义军吓破了胆的杨广躲在江都不敢回长安,天天心惊肉跳。
公元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乘机在江都发动了兵变。三月的一天,一个宫女跑来向杨广报信:“不好了,宇文化及造反了!马上就要杀进宫来了!”杨广浑身发抖,急忙换了一身衣服,逃到西阁。宇文化及杀进宫来,杨广看到哗变的士兵手里明晃晃的刀,哆里哆嗦地说:“我犯了什么罪?”士兵说:“你发动战争,荒淫无度,还说投罪吗?全国百姓都痛恨你这个昏君,人人都要杀了你!”杨广怕挨刀,自己从身上解下一条绸带,士兵们用这条绸带把他绞死了。
杨广被杀以后,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立秦王杨浩为皇帝。这时候,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https://www.tbxsvv.cc/html/123/123681/3189749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