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
何谓衣冠南渡?
公元316年,坐镇扬州的琅琊王司马睿得到消息,长安已经被匈奴人攻破,西晋已经灭亡了。
第二年,司马睿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即晋元帝。
从此东晋的历史开始了。
司马睿初到江南,立足未稳。
中原战乱频繁,许多世家大族纷纷避难到江南,农民、工匠、商贾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史称“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将发达的汉族文化带到当时尚属偏僻的江南,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所在。
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
“闻鸡起舞”的典故与谁有关?
祖逖(266~321年),晋朝著名将领,祖上世代担任二千石的高官。
祖逖自幼丧父,生性旷达,不肯受拘束。
24岁时,曾有人推荐祖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继续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
他俩感情深厚,常常同被而眠。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便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
从此,他们便闻鸡起舞,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刻苦学习,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枕戈待旦”这一典故描述的是谁?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东晋大将,著名的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
当刘琨听说好友祖逖有了官职,并能带兵北伐,就激动地写信给亲朋好友说:“我每天枕戈待旦,立志杀尽敌兵。
即使这样,还恐怕祖逖会比我先去杀敌立功呢。”
后来,刘琨也有了官职,有了兵权,他带兵平定匪患,计退胡兵,安抚百姓,屡建功绩。
你知道“鹿死谁手”的来历吗?
南北朝时,一般来说,后赵的国势在五胡十六国中是最强盛的。
一次,后赵皇帝石勒在宴请自己臣僚的酒会上,曾经自我夸耀地说:“假如我和汉高祖生在同一个时代,我自认为不如他,一定和韩信、彭越一样做他的部下,为他奋战疆场;但如果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生在一起,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带一比高下,到那时不知究竟鹿会死在谁手上呢!”
这就是“鹿死谁手”的来历。
你知道王羲之“东床袒腹”的趣事吗?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祖辈辈都是朝廷重臣。
在他二十来岁的时候,他的祖父王正是尚书郎;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
东晋太尉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便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都想娶其为妻,于是,王导的儿子和侄儿们各自打扮一番,希望被选中。
郗鉴的门生看遍王家子弟,回报道:“王家子弟个个少年英俊、品貌俱佳,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
听说太尉要选女婿都有些矜持做作,只有一个人满不在乎。
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年轻人却侧躺在东床上,袒露肚皮,眼睛一个劲儿地盯着摆在桌上的毛笔,有时还悬空比画着写字,那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
这个满不在乎的年轻人就是王羲之。
郗大人听罢王羲之“东床袒腹”的趣事,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要的女婿啊!”
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放旷、通脱,而王羲之听任自然,不加修饰,显得与众不同,刚好符合郗鉴的择婿标准。
加上王羲之不怎么在意儿女情长,迷恋书法,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
后来,“东床”就成了好女婿的代称。
晋明帝是怎样平叛王敦的?
司马睿当上东晋皇帝后,王导以宰相身份在朝执政,王导从兄王敦以大将军身份领兵镇守武昌。
后来晋元帝司马睿感到王氏权力太大,于是逐渐任用南方大族戴渊、周嵩与北方二流大族刘隗、刁协等人,以制约拥兵坐镇武昌的王敦。
公元322年,王敦利用大族对政府发奴为兵的不满情绪,以诛除刘隗、刁协为借口,在武昌起兵叛乱,并迅速攻下建康,刁协战死,刘隗投降石勒,戴渊、周嵩被杀,其他一百多名官吏也被罢免,王敦退还武昌。
司马睿忧郁过度而死,明帝司马绍即位,调配兵力,加强守备。
公元324年,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的王敦再次叛乱。
晋明帝为了了解王敦起兵实情,骑马暗中到王敦屯军所在地探察。
当其探察完后走出军营时,不幸被叛军发觉,王敦立即派兵追赶。
晋明帝为了甩掉追兵,一面用水浇凉坐骑拉在地上的粪便,一面将宫中宝物七宝鞭交给路旁卖食品的老妇,并嘱咐她:“后面骑马的人来了,就把鞭子给他们看。”
王敦追兵到后询问老妇,老妇说人已走远。
说罢,就将七宝鞭给他们看。
王敦士卒看到七宝鞭,爱不释手,来回传玩,耽误了好长时间,又看地上的马粪已经变凉,确认晋明帝已经走远,便不再追赶。
晋明帝由此逃脱。
了解了敌情的晋明帝派重兵攻打王敦,王敦大败,很快病死。
王敦一死,王敦的同党沈充、钱凤接连战败,在战斗中被杀;王含、王应父子二人逃到荆州,投奔荆州刺史王舒。
王舒虽然也是王氏家族的人,但他不支持王敦。
当王含父子俩来到荆州时,王舒将王含、王应沉在江中淹死。
到这时,王敦的叛乱终于被彻底扫平。
陶侃是怎样一个人?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
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
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
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在荆州刺史任上,陶侃大事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从来不放松。
他手下的一些官吏,经常喝酒赌博,因而耽误了公事。
陶侃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全都没收并毁掉,还鞭打了那些官吏。
从此以后,谁都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有一天,陶侃到郊外去巡视,看见一个过路人一边走,一边随手摘了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弄。
陶侃马上命令兵士把这个人捆绑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
人们听说刺史这样爱护庄稼,种田就更有劲儿了。
荆州地方也渐渐富裕起来。
陶侃一生带了41年的兵,由于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大家都很佩服他。
在他管辖的地区,社会秩序井然,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敦煌莫高窟是何时、如何开采的?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离敦煌城东南40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崖壁上面,有两公里长,现存洞窟7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一百余尊。
莫高窟是从公元366年起开凿的。
相传有个和尚名乐尊,西游到三危山下,一天黄昏时刻,忽见山峰放射出万道金光,好像千万个佛。
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对面的岩壁上开凿洞窟。
北魏年间,佛教徒继续在敦煌筑建石窟。
北魏石窟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三种样式。
窟中所造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者弥勒佛,主像的两侧通常是两个胁侍菩萨像。
壁画主要是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
壁画多数以土红色做底色,使用青、绿、赭、白等色彩的颜料进行描绘。
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是当时人们高超绘画和雕塑技巧的历史见证。
从此以后一千多年里,各朝陆续在此开凿洞窟,隋唐时达到高潮,现存洞窟中百分之七十是唐代开凿的。
由于这里石质比较松脆,不适于雕刻,所以石窟艺术表现为更细致、更精美的大型壁画和塑像。
这一时期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以佛说法图和佛本生(前生)故事为主。
说法图一般是一佛在中间,两菩萨侍立左右,其他还画了散花奏乐的飞天在空中飞翔。
所谓佛本生故事,主要描写释迦牟尼一生的历史故事,和他在过去世道中舍身行善的故事画。
故事内容不外是教人慈悲、忍辱、不抵抗,但它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
这些塑像、壁画,气魄雄伟、形象生动,不仅具有伟大的艺术价值,而且富有史料价值。
庾元规是如何专擅朝政的?
庾亮,字元规,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
出身著名的大族,过江后为镇东将军府西曹掾,后又历任中书郎、黄门侍郎等职。
因其妹嫁晋明帝司马绍,司马绍即位后,升其任中书监。
王敦败后,转任护军将军,掌禁军。
庾亮反对加强皇权,主张门阀士族把政。
司马绍死前曾欲让宗室司马羕及司马宗等辅佐太子司马衍,排斥王导等人。
庾亮力陈用司马宗室之弊与重门阀大族之利,遂使司马绍遗诏令庾亮与王导等士族人士辅政,庾氏遂以皇太后听政。
庾亮辅政后尽力排挤宗室,公元326年,南顿王司马宗以谋反罪被杀,西阳郡王司马羕被免去太宰之职,汝南王司马统被废为平民。
时苏峻、祖约等流民帅手握重兵,阴有异图。
公元327年,庾亮召苏峻入建康任大司农,以解其兵权,激成苏峻、祖约反而作乱。
乱平,庾亮以平西将军,都督扬州之宣城、江西诸军事,领豫州刺史的身份出镇芜湖,仍遥控朝政。
顾恺之为何被称为三绝画圣?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
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
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
他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
后人称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是说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形神兼备。
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祖国伟大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
他的作品大都散失,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一直被视如珍品。
桓温是怎样变成东晋权臣的?
桓温,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附近)人。
少年勇武,颇有气概。
稍长,亲报杀父之仇,博得时人称赞。
后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袭父爵为万宁男,出任琅邪太守。
公元345年,庾翼死,受何充之荐,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掌长江中上游,守东晋西门。
桓温一面巩固自己的地位,一面借北伐旗号,攫取功名。
他首先将兵锋指向割据四川达46年之久的氐族成汉政权。
公元346年,桓温在未经朝廷正式允许的情况下,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无忌伐成汉李势。
时李势骄奢淫逸,滥施刑罚,内部统治不稳。
桓温兵至,李势匆忙应战。
派叔父李福、从兄李权、将军昝坚等迎击。
桓温取避其兵锋、重在攻成都的策略。
李权拦击攻成都的晋军,不敌袁乔。
桓温攻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城门。
李势见大势已去,星夜从成都东门出逃,不久,派人给桓温送去降书,又自缚出降。
桓温将李势及其宗室十余人送建康,成汉建国四十六年,遂亡。
李势受封为归义侯,在建康平安生活了十四年后,公元361年死。
桓温灭蜀后,势力大增,成为东晋又一权臣。
殷浩为何被朝廷贬为庶人?
公元352年,趁中原大乱之际,东晋朝廷任命殷浩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出师北伐前秦。
殷浩以谢尚、荀羡为都统,进驻寿春。
六月二十九,秦晋在颖水之诫桥展开激战,结果晋军大败。
殷浩狼狈逃回寿春。
九月进驻泗口(今江苏淮阴北),派戴施等据守石门和仓垣。
十二月,前秦大将梁安、雷弱儿诈降晋军。
公元353年,殷浩得知后赵降将张遇在关中叛秦,于是率7万大军,以姚襄为先锋,自寿春出师北伐,准备进据洛阳,修复园陵。
岂料姚襄因与殷浩不和,忌恨殷浩,反伏兵于山桑(今安徽涡阳)攻击殷浩,浩军大败,退走谯城(在今安徽)。
公元354年,桓温以殷浩北伐屡败,上疏历数其罪状,殷浩因此被朝廷贬为庶人,并被流放到东阳信安(在今浙江)地区。
公元356年,殷浩去世。
桓温三次伐中原的战果如何?
公元354年,桓温率领4万大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出武关,越秦岭,大军直指关中,讨伐由氐族人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
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
前秦王苻坚派太子率5万大军与晋军对抗。
这年四月,晋秦两军大战于蓝田,秦军大败。
桓温率军占领灞上,抵达前秦都城长安的郊外。
当地老百姓纷纷牵牛担酒前来犒劳晋军,有个老人流泪道:“没想到我还能再见到晋军!”
后来因军中缺粮,桓温被迫从潼关退兵。
秦军跟踪追击,晋军损失一万多人。
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挺进。
桓温前进到伊水,羌人的将领姚襄将精兵埋伏在水北的树林中,派使者对桓温说:“您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我应该立刻归降,希望您让军队稍微后退一点,我就会出来迎接。”
桓温回答:“我这次是来收复中原,修复先帝的陵墓,和阁下没有关系。
如果阁下想来拜见,现在就近在眼前,何必烦劳使者呢?”
姚襄麻痹桓温的企图没有成功,于是就在水边列阵想要顽抗。
桓温披甲上阵,亲自督战,指挥晋军向前猛攻,姚襄大败,损失了数千人。
姚襄率领几千骑兵逃到了洛阳北山,最后死于与前秦的交战之中。
桓温率领部队前进到洛阳,拜祭了先帝,设置了护陵官员,修复了被毁坏的陵墓。
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
但东晋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都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
桓温只得退兵南归。
公元359年,中原地区又被慕容氏的前燕政权所占领。
过了几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尽揽东晋朝政大权。
公元369年,桓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
桓温率水军进入黄河,一直进军至黄河的枯头渡口。
前燕王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5万军队将晋军粮道截断。
桓温被迫从陆路撤退,结果被追兵打得溃不成军,折损了三万余人。
桓温战败而归后,之前所收复的淮北土地重又丧失。
何谓“五胡十六国”时期?
从公元309年到公元439年这130年的时间内,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人民不断起义,共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民族,我国古代把少数民族人称为“胡人”,所以这五个民族被称为“五胡”。
他们的起义成果往往被少数民族的上层贵族分子所夺取,前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后蜀政权习惯上不计算在内,共有十九个政权)。
这十六个政权互相攻战,乍兴乍亡,建国的时间都很短暂,而且特别混乱,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中国最早的小说家是谁?
东晋政权建立后,有一段时间生产有所发展,文化事业也比较繁荣,文学艺术方面出了一些人才。
有个名叫干宝的历史学家,奉晋元帝司马睿之命,写了一部叫《晋纪》的历史书;同时,他自己又根据听到的故事和书上看到的材料,编写了一部《搜神记》。
《晋纪》这部历史书后来失传了,《搜神记》这部小说一直流传下来。
《搜神记》大多写神怪故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志怪小说,干宝亦可算作中国最早的一位小说家。
冉闵建魏后的民族政策如何?
公元350年,冉闵自称皇帝,国号魏。
石赵残余势力投降于冉魏,后赵灭亡。
冉闵在建立魏国的过程中煽动民族仇恨,对胡羯不论贵贱、男女、老少一律诛杀,共杀死二十余万人,以致汉人高鼻多须者多滥死。
这一民族报复政策导致了冉闵的孤立。
冉魏建立后,立即与东晋政府联系,请求派兵共同讨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实行九品官人法,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在经济上,开仓散粮,以求得百姓的拥护。
在军事上,竭力与后赵残余势力石氐、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争衡。
由于残酷的民族仇杀和连绵的战争,加之饥馑,先前被迁到冀州、司州的胡汉各族人民数百余万各还本土,路上互相杀掠,饥疫死亡甚众。
冉魏辖地渐小,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陷于停顿,于公元352年终为前燕所灭。
谁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原姓龚,3岁就到寺庙当了小沙弥,20岁正式受戒做了和尚。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许多僧人都希望到印度去拜访著名的佛学大师,瞻仰佛祖释迦牟尼的圣地,寻求佛经原本,传播佛教的教义,法显和尚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399年,已是62岁高龄的法显和另外9名僧人开始了西天取经之行。
法显是我国古代从陆路到印度旅行,又绕道斯里兰卡,穿过印度洋和南海、东海、黄海,取道海路返回祖国的第一个人。
在1600多年前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法显从海陆两道,往返于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这是很了不起的创举。
法显不畏劳苦,奔波于中印之间的探险生涯,鼓舞了后人,人们沿着法显的足迹,向西域挺进,玄奘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入木三分”出自什么传说?
王羲之成年以后,在朝廷里做了官,交往的都是上层人士,他的书法更加广为人知,名气越来越大。
大家都想求他写一幅字,可他一般情况下不给别人写。
有一次,他到一个学生家去,看到学生家一张桌子很光滑,木质也好,拿过笔就在桌上写了几行字,这个学生看到王羲之写了字,高兴得无法形容。
有一天学生出门去了,他父亲来给他收拾东西,看到崭新的桌子上写了黑字,觉得不好看,便想把字擦掉,使尽力气也擦不掉,干脆拿刀来刮。
刮掉一层,不行,还有字,又刮一层,一直刮了三分厚才把字刮去,“入木三分”这一成语便是根据这一传说来的。
苻健是怎样巩固前秦政权的?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
西晋末年,北方烽烟四起,祖辈居住在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的氐族人推举苻洪为首领,进入中原,先后向前赵和后赵称臣。
后赵灭亡时,苻洪已拥有10万部众,雄心勃勃,准备进占关中。
苻洪还没有实现进据关中的计划,就被人毒死,他的儿子苻健继承父志,率部众攻伐关中。
一路上得到关中氐族人的响应,苻健的军队将占有长安的杜洪打败,进入长安。
公元351年,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第二年改称皇帝,建都于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
苻健勤政爱民,崇尚儒学,百姓赋税有所减轻,在长安城里还建了迎宾馆,招徕远方来客。
关中经济呈现繁荣景观,前秦政权逐渐巩固。
是谁扪虱畅谈天下大势?
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灞上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穿着一身破旧短衣的读书人到军营前求见桓温。
桓温正想招揽人才,听说来了个读书人,很高兴地接见了他。
这个读书人名叫王猛,字景略,从小家里很贫困,靠卖畚箕过活。
但是他挺喜欢读书,学问渊博。
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也毫不在乎。
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也不愿去。
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
这次听到桓温打进关中,王猛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
桓温想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请王猛谈谈当今天下形势。
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十分精辟,桓温听了不禁暗暗佩服。
王猛一边滔滔不绝地讲,一边把手伸进衣襟里捉虱子。
桓温左右的兵士们见了,差一点笑出来。
但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起劲。
桓温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从关中退兵的时候,桓温再三邀请王猛一起南下,还许给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
王猛知道东晋朝廷的内部矛盾重重,婉言拒绝了桓温的邀请,仍旧回到华阴山去了,但是他的名声从此却越来越响。
苻坚统一北方时谁的功劳最大?
公元355年,苻健病死,太子苻生继位。
由于苻生性格残忍,任意杀害大臣,苻坚等人在公元357年发动政变,杀死了苻生,夺过了帝位。
苻坚夺取政权后,重用王猛、吕婆楼等能臣,迅速地统一了北方的大片国土。
在苻坚统一北方的活动中,王猛的功劳最大。
王猛曾拒绝过桓温的邀请,而当苻坚派吕婆楼来邀请他时,他和吕婆楼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等到和苻坚见了面,他和苻坚谈得更加投机,就像诸葛亮遇见刘备一样。
苻坚对王猛也是言听计从,让王猛、吕婆楼、权翼、薛瓒四人共同帮助自己。
公元369年,东晋桓温北伐,与前燕作战,燕主慕容暐向苻坚求救,答应把虎牢(在今河南)以西的地方送给苻坚作为报答。
等苻坚出兵帮助慕容暐打败桓温以后,慕容暐又不愿割地,苻坚乘机派王猛进攻燕国,攻下邺城,俘虏了燕主慕容暐。
苻坚入城,把燕国的城池、财物全部收归自己,前燕到此灭亡,这也使苻坚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公元376年,苻坚又消灭了前凉,把凉州豪绅七千多户迁移到关中。
同年,又派大将苻洛出兵攻代国,俘虏了代王什翼犍,代国灭亡。
接着,又攻下了东晋的襄阳等地,打到离广陵(今江苏扬州)一百来里的地方,东晋上下一片慌乱。
接着,苻坚又任命了徐州刺史,驻彭城;兖州刺史,驻胡陆;扬州刺史,驻下邳。
苻坚的军事力量和国土范围达到了最高峰。
公元380年以后,苻坚的势力又逐渐向西延伸,在边境和邻国树起了大国的威信,发动了几次战争。
到公元384年,大将吕光平定了西域三十六国,西域各小国纷纷向前秦进贡。
从此,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
王羲之曾用什么当下饭菜?
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时特别聚精会神,曾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夫人给他送来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
过了一会儿,夫人再来看时,只见他满嘴乌黑,手里还拿着一块沾墨汁的馍馍,不禁笑起来。
原来,王羲之错把墨汁当成了蒜泥。
当他发现时,也不禁哈哈大笑。
两晋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一位,他吸取前代精华,但不拘泥于传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书法艺术天地,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陶渊明因何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
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
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
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作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其实,陶渊明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
彭泽令是陶渊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建议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谢安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谢安少时风流倜傥、思想敏锐、举止镇定,深为王导等人器重,名重当世。
朝廷屡辟不仕,隐居于会稽附近的东山,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等人为友,终日游山玩水、写诗作文,不问世事。
公元357年,谢氏家族的代表、豫州刺史谢尚病死,谢奕继位。
公元358年,谢奕死。
公元359年,继谢奕为豫州刺史的谢万兵败免为平民。
为保住谢氏家族的地位,谢安遂出山,受征为桓温征西大将军府司马,历吴兴太守、侍中。
桓温想自立为王,视忠心匡国的谢安为患。
公元372年,简文帝死,桓温以祭奠为由,拥兵至建康城外的新亭(今江苏南京市南滨江之处),伏兵于幕后,欲召见谢安和王坦之然后杀死他们,夺取帝位。
因谢安的机智勇敢,桓温没敢下手,也没敢夺取帝位。
不久,桓温病死,东晋王朝再次危而复安。
公元373年,谢安任职尚书仆射,与尚书令王彪之共同掌朝政。
王彪之死后,谢安单独执掌政务。
公元376年,孝武帝亲政,任用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次年任为司徒。
谢安仿效王导之为政,镇以和静,务存大纲,善于调节君臣之间、大族之间的关系,使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少有的和睦局面。
淝水之战后,谢安进位太保,桓冲死后,他都督扬荆等十五州诸军事。
不久,遭到孝武帝及司马道子的猜忌与排挤,谢安离开建康,在广陵附近择城而居。
公元385年,谢安病死,赐太傅,谥号文靖。
淝水之战苻坚为何战败?
苻坚统一了北方之后,不听从谋臣和弟弟苻融的劝阻,于公元383年毅然发动了对东晋的进攻。
苻坚征集的兵马共计有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御林军三万,号称百万大军。
他们从三路出发进军东晋,一路上人喊马嘶、旌旗遮天,道路上挤满前秦的军队,连同车辆、马匹、粮草,前前后后绵延几百里长。
东晋朝廷得到前秦出兵伐晋的消息慌成一团。
孝武帝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唯有谢安不惊不慌,他指出:两国交兵,无道必败。
前秦无端进攻东晋就是无道,而且违背民意;我们抗击侵略,是有道抗无道,必定胜利。
谢安的话鼓舞了多数大臣,最终统一意见,出兵抗秦。
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全国统帅,负责抗秦之事。
谢安召开了军事会议,主要将领谢石、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谢安之子)、西中郎将桓伊与龙骧将军胡彬、刘牢之等均参加会议。
谢安让龙骧将军胡彬率五千水军守寿阳,让谢石、谢玄带兵八万北上阻击秦兵,对其他将领也一一部署。
众将领见主帅谢安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便有了信心,领命而去。
刘牢之率兵首先对洛涧的前秦军队发起突然袭击。
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膀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非凡。
守在洛涧的前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便溃败了,秦将梁成被东晋军杀了。
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大捷鼓舞了东晋军的士气。
谢石、谢玄一面令刘牢之继续进攻;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
谢玄为了迅速与秦军决战,派使者去对苻融说,双方隔着淝水不便作战,请秦军稍往后撤,以便晋兵渡河同秦军决一胜负。
苻坚、苻融企图乘晋军渡过一半的时候,用铁骑猛冲的战术歼灭晋军。
于是,就下令秦军后撤。
可是,秦军士卒不明白往后撤退的意图,以为秦军败了。
朱序又乘机在军中大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全军顿时大乱,一退就再也停止不住。
晋兵趁势渡水进攻。
秦军主将苻融亲自出马想阻止后退的秦兵,结果是马被挤倒,苻融为晋兵所杀。
苻坚也被流矢射中,只得带领十几万残兵败将逃回长安。
这一仗,东晋军以少胜多,八万人战胜百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https://www.tbxsvv.cc/html/120/120633/3216950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