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 第十卷 前有黄袍加身,后有壮烈投海--封建文明巅峰两宋(2)

第十卷  前有黄袍加身,后有壮烈投海--封建文明巅峰两宋(2)      
              西夏国为什么始终被宋朝压制?

      

              公元1038年,赵元昊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国号为大夏。

因为大夏国在宋朝的西北方向,历史上就被称为西夏。

赵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兴庆(在今宁夏)。

西夏控制着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

赵元昊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西夏的官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西夏文字。

      

              公元1041年,元昊亲自领兵攻打渭州(在今甘肃)。

宋朝大臣韩琦在那里指挥,范仲淹劝韩琦以守为主,但韩琦却主张主动出击,结果导致了好水川战役的失利。

宋朝既要和辽作战,又要和西夏作战,并且都打了败仗,不得不花钱买和平。

由于连年打仗,党项族的生活也很困难,加之赵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灭不了北宋,不如答应议和。

于是,公元1044年年底,宋和西夏立下盟约,西夏对宋称臣,但宋每年要赐给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赵元昊名义上是宋朝封的王,而实际上就是西夏的皇帝。

两国议和后,在边境上开设了许多市场,西夏人通过市场和内地人做买卖,西夏的政权不断稳固。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队所灭,前后共统治了90年。

      

              什么事件是王安石变法的铺垫?

      

              公元1043年,宋仁宗赵祯面对内外困局,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为谏官,“欲更天下弊事”,实行改革。

范仲淹在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综合自己多年来的改革思想,于当年九月写成《答手诏条陈十事》,呈给赵祯,作为他改革的基本方案。

方案的内容包括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等。

随后,宋朝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的改革,时称“庆历新政”。

      

              在政治上,范仲淹主张严格考核各级官吏,限制特权势力。

在经济上,为了挽救财政危机,范仲淹主张“劝课农桑”,减轻徭役“以宽民力”。

在军事上,范仲淹主张“兵在于民,且耕且战”和“择将于伍”。

      

              庆历新政的措施侵犯到一些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宰相章得象联合台谏官员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朋党”,说他们“欺罔擅权”、“怀奸不忠”;夏竦诬陷富弼密谋废仁宗。

范仲淹、富弼被迫出朝,反对派乘机排挤拥护新政的官员。

公元1045年,杜衍、韩琦、欧阳修也先后遭贬出朝,“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庆历新政虽然没有改变大宋王朝的内外交困,但却为王安石变法吹响了前奏。

      

              狄青为什么能从士兵做到枢密使?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

赵元昊称帝以后,宋朝抽调了一部分禁军到山西去防备西夏的进攻,狄青是这批禁军中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

一次,西夏兵进攻保安,狄青主动要求担任先锋,出击西夏军。

狄青上阵之前,总要先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再戴上一个假面具,只露出两只眼睛。

他手拿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

西夏士兵本来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就很害怕,再看到狄青这么勇猛,顿时阵脚大乱,纷纷败退。

狄青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

从此,西夏士兵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上阵了。

      

              一次,南方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叛乱,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建立了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

公元1052年,宋仁宗赵祯命狄青率军平叛。

狄青受命之后,于同年十月调来精锐骑兵15000,用瞒天过海计攻占了昆仑关;又乘胜追击,攻克邕州,平定了叛乱。

      

              由于战功卓著,狄青不断得到提升,最后当上了掌管大宋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由一个大宋士兵到枢密使的奋斗史!      

              “文坛三苏”中谁最有名气?

      

              在北宋时期,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享有盛誉,被时人称为“文坛三苏”。

而在后人的评述之中,苏氏父子也以其散文成就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家之位。

像这样一门三父子皆以文闻名的现象,堪称古今罕有。

而这苏氏三父子中,要说名气最大的,还得数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

青年时,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科举考试。

判定试卷的时候,众考官认为苏轼的文章应评为第一。

由于试卷是密封的,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欲评第一的文章为弟子曾巩所作,恐遭人非议,于是将其改评第二。

启封后,方知文章为苏轼所作,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后来,苏轼按照考生的惯例,去拜见主考老师。

苏轼不仅温文尔雅、气度不凡,而且谈吐潇洒、举止大方,处处显出出众的才华。

欧阳修既高兴、又惭愧,便对他的老同事,也是宋代的一个著名诗人梅尧臣说:“这样出众的人才,真是难得,我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

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

      

              沈括的成就有哪些?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办事认真细致,对地理尤其精通。

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去巡视。

他假借打猎的名义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

回到定州后,沈括让木工用木板根据他制成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

第二年,就叫沈括做全国地图的编制工作。

12年后,沈括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成就突出,而且是个研究兴趣非常广泛的科学家。

他曾经为了确定北极星的位置,一连3个月在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确切位置。

      

              沈括晚年时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闲居。

在那里,他把一生研究的科学成果都记载下来,写成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

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

      

              司马光为什么一心著史?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字君实,号迂夫,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做官后,研读了很多史书,发现自古以来的史书虽然卷帙浩繁,但却没有一部通史。

于是,他参考了众多史书,花费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从战国到秦末的史书,给书取名为《通志》。

《通志》编成,正是宋英宗在位。

司马光于是把它献给英宗。

英宗读过以后,认为该书对治国理政很有帮助,就专门给司马光设立了一个书局,让司马光全权组织编写人员,准许他们借阅官府的藏书。

英宗的支持使司马光得到极大的鼓舞,他立即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恕、刘和、范祖禹等做助手,组成了一个编写机构,把《通志》写下去。

      

              到了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又把新编好的一部分稿子献给神宗。

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读了司马光的稿子后,更是高兴。

他认为司马光的书,可帮助皇帝了解历代盛衰,以为镜鉴。

于是,神宗把《通志》改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王安石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

王安石受神宗器重,回到朝廷主持改革时,司马光是翰林学士。

司马光思想保守,与王安石愈来愈谈不到一起。

后来,王安石被升为宰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司马光拼命反对,同老朋友彻底闹翻了。

一气之下,司马光向神宗辞职,离开京城到了洛阳,一心编写《资治通鉴》去了。

司马光前后一共花了19年,才把这部著作全部写完。

      

              龟山先生是谁的雅号?

      

              宋朝文风大盛,文人们的求知意识浓厚。

当时的程颢、程颐兄弟都是极有学问的人。

哥哥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弟弟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

他们都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

由于他们都为人持正严谨,很有学问,所以人们都很尊重他们,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求学,杨时和游酢就是其中的两位。

      

              杨时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他曾对人说:“我两肘不离书案达30年,方觉得学问有所长进,故而不敢稍有懈怠。”

可见其治学是何等用功!杨时跟一般文士不同,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几次放弃做官的机会,一心致力于理学研究。

当时程颢在河南颖昌,杨时经常登门求教。

后来,程颢病逝,杨时十分悲痛,发誓要把老师的理论发扬光大。

为了掌握理学的精髓,杨时决定奔赴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杨时的密友游酢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

      

              来到洛阳后,杨时与游酢稍作休息,便直奔程颐家门而去。

二人走在路上时,突然刮起了大风,不多时,天空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到程颐家时,正巧程颐在案头打盹,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立在窗下,等候他醒来。

      

              这时,风越刮越急,雪越下越大。

他们俩虽然冷得很,却连跺跺脚都不肯,生怕惊动了先生。

雪渐渐漫过了他们的脚踝,可他们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程颐醒来后,见到窗外雪人似的杨时和游酢,感动不已,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后来,杨时和游酢都成为厚学之士。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而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米芾为什么被称为书坛怪杰?

      

              米芾,字元章,是宋代著名书画家,“宋书四大家”之一。

米芾为人放荡不羁,举止癫狂,人称“米癫”。

米芾最喜欢石头,有一天在两个家人的陪同下到郊外游玩,正在行走之间,发现路旁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他顿时欣喜若狂,立刻下马,整理衣冠,伏首大拜,并口中念念有词:“石兄,受我一拜。”

此事后被传为佳话,妇孺皆知。

      

              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临摹的功夫尤其精深。

我们现今看到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临摹的。

      

              一次,有个商人拿着一幅唐朝的真迹,有意要卖给米芾,他说:“你先放这里,7天后你再来。

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不要,你把字拿走。”

第七天,商人来了。

米芾说:“字我看了,不错,只是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它拿走吧。”

说着把卷轴打开,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幅字?”

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

就把字拿走了。

但是,第二天商人拿着那幅字又来了。

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就在家里等你。”

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

米芾大笑:“你不来找我,我也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

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我。”

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

米芾在朋友中叙说此事,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阿骨打为什么能成为金太祖?

      

              公元1112年春,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到春州(在今黑龙江)巡游,兴致勃勃地在混同江(今松花江)上捕鱼,并且命令当地的女真各部酋长都到春州朝见。

当地习俗,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鱼,要先给死去的祖先上供,并且摆酒宴庆祝,叫做头鱼宴。

这一年,天柞帝在春州举行了头鱼宴。

头鱼宴上,天祚帝几杯酒下肚,有了几分醉意,叫女真酋长们给他跳舞。

那些酋长虽不情愿,却不敢违抗命令,就挨个跳起舞来,唯有一个青年人神情冷漠,两眼望着天祚帝,一动也不动,这个青年就是女真族完颜部酋长乌雅束的儿子,名叫完颜阿骨打。

天祚帝见阿骨打居然敢违背自己的旨意,很不高兴,一再催促他跳。

一些酋长怕阿骨打得罪天祚帝,也从旁劝他。

可是不管好说歹说,阿骨打就是不跳,叫天祚帝下不了台。

这场头鱼宴闹得不欢而散。

      

              天祚帝当场没有发作,散席后生气地跟大臣萧奉先说不如趁早杀了阿骨打,免得日后发生祸患。

但萧奉先劝天祚帝不值得跟阿骨打计较,天祚帝就把这事搁在了一边。

      

              后来,天祚帝数次召见阿骨打,阿骨打都假称有病没有去。

不久,阿骨打的父亲乌雅束死去,阿骨打继任完颜部首领,他建筑城堡,训练人马,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准备起兵反辽。

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在今黑龙江)正式称帝,建立金国,是为金太祖。

      

              谁是皇帝书法家?

      

              宋徽宗赵佶是个标准的文人,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尤其在书法上有较高的造诣。

赵佶的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体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

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

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赵佶瘦金体的杰作。

      

              赵佶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为后人竞相仿效。

      

              《清明上河图》是如何问世的?

      

              宋神宗时,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还有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虽然后人已经无缘得见当时的盛景,但一位画家用他的如椽巨笔为后人留下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图卷,这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山东东武(今诸城)人。

他早年游学汴京,学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在位时供职于翰林图画院。

《清明上河图》是他存世的唯一画作,描绘的是汴京夏末秋初的景象。

“清明”一词,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而不是指节气的名称。

      

              画面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大桥西侧有许多摊贩和游客。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

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将它呈献给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他用“瘦金体”亲笔在图上题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辽国是被谁灭掉的?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为了彻底消灭辽,开展了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

攻取五京的步骤是,逐次攻占东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战略计划周密得当。

金军与辽军鏖战时,宋朝想乘机夺回被辽国侵占已久的燕云十六州,于是与金相约一起攻打辽国。

      

              公元1120年,宋、金两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朝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以后,宋朝将原来给辽的岁币转纳给金国,金国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

因为双方使臣经由渤海往来洽谈,所以这次盟约称为“海上之盟”。

公元1123年,金太祖阿骨打病死,他的弟弟完颜晟继位,就是金太宗。

第二年,辽军在宋、金的夹攻下迅速崩溃,天祚帝在应州(今山西)新城东被擒获,辽朝灭亡。

      

              “靖康之变”导致哪个王朝灭亡?

      

              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颜晟借口宋朝破坏了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分两路南下进攻宋朝。

第二年初,由金右副元帅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渡过了黄河,长驱直入,进逼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宋钦宗),自称太上皇,带着2万亲兵到南方避难。

面对金兵烧抢掠杀,大宋朝廷内部分成主战与投降两派。

投降派主张割地求和,抗战派首领兵部侍郎李纲则主张坚决抵抗。

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初七(公元1126年1月31日),东京保卫战打响了。

金人看到宋军士气大振,援军又不断到来,自己孤军深入,恐遭不测,便主动撤围而去。

李纲领导的东京保卫战以成功而告终。

      

              同年四月,太上皇赵佶以为东京已经平安无事,便回到开封,继续过他荒淫糜烂的日子。

不久,李纲又被夺去兵权,贬到扬州去了。

八月,金太宗又出兵大规模南侵,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为左、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向北宋进攻。

完颜宗翰的军队猛攻太原,直至九月初,太原城被攻破。

十一月,宗翰从太原领军南下,一路上所遇的宋军,不是弃城逃走,就是乖乖投降,所以金兵南下很顺利,很快就打过了黄河。

东路的完颜宗望大军只用了20天的时间就攻到了开封城下。

宗翰领兵赶到,两军会合一处,驻扎于开封城南薰门外,再次把开封城包围。

      

              开封城内,守军缺少装备,满朝上下慌作一团。

不久,金军攻入开封城。

当爱国将士在城中和敌人展开巷战之时,赵桓却使人去金营求和。

      

              被派去金营求和的使者回来报告赵桓,金军提出必须皇帝亲自去谈判。

于是,赵桓带领几个大臣到金营,献上降表,跪地向金国称臣。

      

              金兵在开封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查封了宋朝各个衙门的金银财物。

公元1127年初,金兵又先后扣留了钦宗、徽宗,金太宗下诏废去他们的帝位,将他们俩连同宋宫里的太后、皇后、妃子、公主以及亲王、大臣和各种手工业工匠一共3000多人,一起押到金国,当作奴隶使用。

不仅如此,北宋都城里收藏的各种图书、乐器、天文仪器、金银财宝也叫金兵抢劫一空。

      

              这样,北宋王朝被金国消灭了。

这一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历史上称这件事为“靖康之变”。

      

              宋徽宗为什么迷恋李师师?

      

              宋徽宗赵佶信奉中国古代男人中流行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的说法。

正好,赵佶遇到了名满京城的青楼歌妓李师师。

赵佶第一次见到李师师时,就被李师师冷艳的气质迷住了。

李师师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这一切都构成了“冷美人”的基调,很符合风流皇帝赵佶的口味。

李师师原是一位穷染匠的女儿,本姓王,小时候因为父母双亡,所以为隶属娼籍的李姥收养,从此改姓李,名师师。

经过李姥多年调教,李师师成为风姿绰约、技艺卓越的歌妓,芳名远扬开封城。

      

              赵佶第一次打扮成商人模样去见李师师时,李师师没有半点曲意讨好的媚态,看起来淡雅,闻起来馨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情大好。

难能可贵的是,当李师师得知赵佶的真实身份后,还是不卑不亢。

后来两个人相恋,李师师并没有利用赵佶对她的宠爱去要求荣华富贵,她只是把他当成恋人对待,与他论诗词、评书画、弹琴曲、下围棋,倾听他的烦恼,分享他的喜悦。

倒是赵佶与她感情日深,多次提出让她进宫,都遭拒绝。

      

              你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吗?

      

              李清照,历城(今济南)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易安体”,被推为“词采第一”,以刚柔相济见胜,是一代婉约派词宗,诸多诗词堪称千古绝唱。

      

              李清照从小喜欢诗画,尤其在作词方面,造诣颇高。

18岁那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了婚,夫妻俩相敬如宾,除都能诗善文外,还共有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的嗜好。

及至赵明诚步入仕途,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还因此特意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进行有序的摆放。

      

              过了几年,赵明诚被派到外地去做官,李清照留在家里。

李清照就用词的形式写信给赵明诚,这些信都特别优美,饱含着感情;赵明诚看了非常感动,也常常写词给李清照。

有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一个人在家里饮酒、赏菊,觉得丈夫不在身边,很寂寞。

她马上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词,叫《醉花阴》:薄雾浓云秋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妙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李清照想丈夫赵明诚想得发愁,身体也因为吃不下、睡不好,比菊花还瘦。

      

              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非常感动,觉得写得太好了。

他决心要写一首比他妻子写得还好的词,就关起门来,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写了3天3夜,终于写出了50首词。

赵明诚把李清照的那首和自己的50首混在一起,给他的朋友看,让他评一评哪一首最好。

结果,他的朋友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句写得最好。

      

              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

但在战乱年代,要想整理和保存这些文物谈何容易。

当东京被金兵攻陷时,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

不久,金兵四处剽掠,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

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15车。

而随着金兵南下,凝聚着李清照所有心血的家中文物,竟被战火烧为灰烬。

      

              南宋建立后,赵明诚被派到湖州当知府。

兵荒马乱,李清照未能随他上任。

临走时,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说:“瞧着办吧。

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

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样。”

李清照神情凝重地点点头。

不幸,赵明诚这次去湖州赴任,竟与李清照从此阴阳两隔。

      

              金人为什么都怕岳飞?

      

              在岳飞年少时,金国先后灭掉了辽国和北宋。

已练就一身本领的岳飞为了尽忠报国,毅然参军。

在抗击金国的入侵中,他屡立战功,后来做了统帅。

岳飞打仗十分厉害,金军暗地里都叫岳飞为“岳爷爷”。

      

              这年秋天,金兀术带领金军又来进犯中原,岳飞带领10万大军前去迎敌。

宋军来到一处群山起伏的地方,只见山坡陡峭,遍地是荒草和乱石头,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通往山中,群山之中是一片平地。

岳飞仔细看了周围的山势,问手下的军士:“这是什么地方?”

军士答道:“爱华山。”

岳飞心中暗想:这里正好埋伏兵马,要是把金兵引到这里,一定能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于是,岳飞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这时,先头部队的人马回来了。

他们吃了败战,将军吉青说:“金兵的士气正盛,恐怕不能轻易取胜。”

岳飞让士兵们不用担心,吃好饭、睡好觉,准备明天开战。

      

              第二天一早,岳飞开始调兵遣将。

他命令吉青带300兵马前去诱敌,把金兵引进爱华山。

接着命令张显带领2万人马、200弓箭手埋伏在东山,听到炮响,就摆开阵势捉拿兀术。

又命令王贵和牛皋带领2万人马和弓箭手埋伏在北山。

岳飞又命令周青和岳云带领2万兵马埋伏在西山,他们的任务就是听炮响为号,挡住金兵前进的道路。

南山也是2万兵马,防止敌人从那里逃跑。

营房里,岳飞留下5000士兵看守粮草,自己带领一万多兵马专等金兵到来。

      

              吉青带领300兵士去迎击金军,刚走上大道,就听见前面马嘶人喊,金兀术带领几万人马杀了过来。

打了没几个回合,吉青就装着打不过的样子跑了。

金兀术紧紧追赶,吉青在前,金兀术在后,眼看着进了爱华山,兀术的军队也跟着进了山口。

这时候,兀术停下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地势,觉得不妙,惊慌失措地对部下说:“赶快退出去。”

但一切都晚了。

只听见一声炮响,周围的山上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活捉金兀术!”

金军被团团围在中间。

帅字大旗下,岳飞骑着白马,手拿长枪,高喊道:“你这蟊贼,欺负我中国无人,今天来送死,先吃我一枪。”

岳飞举枪向前,金兀术忙用斧来挡,两人杀成一团。

这时,金军的骑兵部队发挥不了优势,宋军将士人人奋勇向前,直杀得金军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四处逃命。

金兀术不敢恋战,带领残兵败将拼杀出一条血路,往西北方向逃跑了。

      

              后来,岳飞带领岳家军把金军打得就像丧家狗,金军将士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他们只要听说岳家军来了,吓得掉头就跑。

      

              谁是中国史上第一奸臣?

      

              古今中外都不乏奸臣、汉奸,但任何人和秦桧相比都稍逊一筹,千古第一奸非秦桧莫属。

在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等也被俘到金国。

秦桧在金太宗面前低声下气、百依百顺,金太宗认为他很忠诚,又有才干,就把他交给大将挞懒任用。

从此,秦桧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挞懒,逐渐成为他的亲信。

      

              公元1130年,金将挞懒带兵进攻淮北重镇山阳(今江苏淮安),命秦桧同行。

为什么要秦桧同行呢?

挞懒认为内外勾结才能彻底打败南宋,这个“内”只有秦桧可用。

而秦桧投降金国,南宋朝野还没人知道,金人准备把秦桧作为合适的人选派回南宋做内应。

山阳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

秦桧等则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涟水(今江苏涟水),被水寨统领丁祀的巡逻兵抓住,要杀他。

秦桧说:“我是御史中丞秦桧。

这里的秀才应该知道我。”

有个卖酒的王秀才装作认识秦桧的样子,就说:“中丞劳苦,回来不容易啊!”

大家以为王秀才认识秦桧,就以礼相待,把秦桧送到了临安(今杭州)。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的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的人组成的,如果照秦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金朝,而大批不愿投降金朝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南宋自己解除武装,表明对金放弃武力抵抗。

秦桧奉送赵构的第二件“见面礼”是他首先递上一份写给金朝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

赵构感到秦桧的主张很合他的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

有了他,我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呢。”

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又提升他当副宰相;再过半年,秦桧就爬上了宰相宝座。

      

              秦桧当了宰相之后,就明目张胆地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来。

公元1141年,秦桧密奏赵构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

后来,在秦桧的运作下,南宋与金达成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

接着,秦桧又以古今未有的“莫须有”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不愧是千古第一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朱熹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儒学世家,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他从10岁起就开始攻读四书五经,除了这些,他还读了诸子百家、兵书史书等。

他曾经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学者李侗。

      

              公元1148年,19岁的朱熹中了进士。

朱熹当了7年官,仅仅有46天上朝议政。

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在福建的武夷山和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他继承程颢、程颐的学说,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朱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有理,就是“天理”。

它在政治和伦理上的表现,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些思想学说后来成为官方哲学,深刻影响了近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承。

      

              辛弃疾是抗金名将吗?

      

              辛弃疾于公元1140年诞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那时宋朝山东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铁蹄践踏了12个年头。

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靠祖父抚养。

祖父投靠金政权做了个小官,但辛弃疾却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

他不但刻苦攻读诗书,而且潜心练习刀枪武艺。

后来,他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武装力量。

当时,潼关以东、淮水以北广大地区的抗金武装队伍纷纷建立,其中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最为壮大。

耿京以山东东平府为据点,拥有25万人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

为了加强抗金力量,辛弃疾就带了队伍归属耿京。

当时的辛弃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得到耿京器重,被委任为掌书记。

可是,谁知就在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往江南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后,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张安国诱骗一部分队伍叛附金营。

为了伸张正义、惩处叛徒,替耿京报仇,辛弃疾与伙伴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金营,生擒张安国。

      

              辛弃疾挑了50名勇士,骑上快马向金营直奔而去。

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摸进了金营。

辛弃疾找到张安国后,将其五花大绑,口中塞了块布,扔进了一只大口袋中。

然后,将口袋捆在一匹马上。

这时,他们的行动已被金兵察觉,敌人从四面八方朝张安国的帐篷围来。

“放火!”

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着了张安国的帐篷。

顿时,火借风势,熊熊燃烧,烈焰冲天,整个敌营乱作一团。

辛弃疾骑在战马上大声疾呼:“弟兄们!我是辛弃疾!叛徒张安国已被擒获!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见天日,不愿替金人卖命的,快随我冲出重围!”

说罢,他双腿一夹,战马如离弦之箭,直朝敌丛奔驰。

他迅猛地挥舞着宝刀,左砍右劈,敌人纷纷倒下,发出一阵阵嗷嗷的惨叫。

那些被张安国诱骗来的人听了辛弃疾的话,纷纷聚集在辛弃疾的人马后,一齐杀出敌营。

辛弃疾等人分成两路冲出重围之后,惊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几百精锐的骑兵,拼命追赶辛弃疾一行。

辛弃疾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吓退了追兵,然后不分昼夜地继续向南驰去。

就这样饥不暇食地奔走了两天一夜,终于渡过淮河,进入南宋境内。

稍事休息后,又把张安国押解过江,交给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弃疾等人的意见,将张安国绑赴刑场,在人山人海的群众面前,一刀斩了,并且把这个叛贼的首级挂在城门口,号令示众。

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英雄气概已展露无遗!      

              宋孝宗是如何受困于“孝”的?

      

              公元1160年,赵构下诏立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制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王;两年后,赵构正式册封赵伯琮为太子,赐名昚,字元永。

      

              公元1162年,赵构下诏:“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

随后,举行内禅大礼,让位于太子赵眘,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的皇统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行内禅之礼时,赵眘再三避让。

他身穿朝服来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贺,但却拱手侧立,不肯在御座就座。

直到群臣再三劝说,才勉强就座,但还是忍不住难过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

然而如此重担,恐怕难以承当。”

仪式结束后,赵眘衣不解带,立刻冒雨送赵构回德寿宫,直到宫门口还不肯止步。

赵构再三推辞后,赵眘才让侍从扶回了寝宫。

此情此景令赵构感动万分,一再感叹自己:“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赵眘虽然继位,但对自己的养父一直心存感激,总是尽量顺从他的意愿。

起初,赵眘每月4次前往德寿宫向赵构请安;后来,赵构建议他以国事为重,不必频繁探望,才将请安的次数改为每月2次。

赵眘怕赵构久居深宫,心情寂寞,每次出游总是恭请赵构同行。

翻开《宋史·孝宗本纪》,不时可以看到如下字眼:“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四圣观”;“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赵眘登基后,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罢斥了一批秦桧党羽,表现出主战反和的立场。

但他的立场却与赵构发生了冲突。

赵构虽然已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贯思想却没有丝毫改变。

赵眘对他的孝顺,成为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方面牵制赵眘北伐,另一方面极力敦促他达成和议,维持偏安现状。

一次,赵眘赴德寿宫探望赵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抗金大计,赵构粗暴地打断他的话,说:“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此事也不迟!”

按照赵构的逻辑,赵眘反对议和等于就是反对他在位时的既定国策,这就是不孝。

于是,“孝”就成了约束赵眘大展宏图的紧箍咒。

后来,赵构病重,赵眘多次前往德寿宫探望。

不仅如此,为了给赵构祈福,赵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庙、社稷祭祀。

      

              公元1187年,赵构病卒,赵眘诏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惯例为赵构守孝,而自己则坚持守孝三年。

后来,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赵眘勉强听政,但开始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公元1189年,赵眘正式禅位于赵惇,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赵构服丧。

纵观赵眘的一生,如果不是过于执拗于“孝”,以其英明贤武,宋朝的历史或许将重新改写。

      

              如何看待隆兴和议?

      

              宋孝宗赵眘即位后,改元隆兴,起用抗金统帅和名相张浚主持北伐,却遭到符离之战的失败。

这为主和派抓到了口实,在太上皇赵构的支持下,他们更加积极主张和议。

金国方面,初登帝位的金世宗完颜雍,忙于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向宋派出使臣议和。

      

              公元1164年,在赵构的影响下,宋、金双方终于就和平条件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世为叔侄之国,不再向金称臣;改岁贡为岁币,宋每年给金白银20万两,绢20万匹;宋放弃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等六州,两国疆界还以绍兴和议为准;不遣返叛亡之人,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是宋、金对峙新形势的产物,宋、金间旧的不平等关系虽有所改变,但对南宋来说仍是十分屈辱。

      

              楼璹《耕织图》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楼璹,字寿玉,南宋人,出生在鄞县(在今浙江)。

他曾经在于潜县做过县令,于潜县位于临安(今杭州)西边,处于天目山山麓,是天目溪的发源地。

楼璹做于潜县县令的时候,很同情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经常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状况。

他站在田间,看农民怎样耕作,询问他们的年成好不好;他也到山上去看女人们采桑叶,到农家里看女人们纺纱织布。

      

              楼璹看到老百姓这么辛劳,生活又那么困苦,心中受到感动,决定将自己看到的景象绘成图画,好使后人知道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教育人们爱惜粮食、棉帛,不要随意浪费。

楼璹用了很长时间,最后绘成了44张图画,合起来就是一幅精美生动的《耕织图》,《耕织图》分成20幅耕田图和24幅纺织图。

耕田图描绘的是南方耕田的图景,从水稻育秧、整地、插秧到耘田、车水、施肥、收割的全部过程,还有种植其他作物的情况,楼璹都把它们摹画得清清楚楚。

纺织图描绘的是纺纱织布的情景,从采桑、养蚕到缫丝、纺麻、纺棉花、织布、织绸和漂染等过程,楼璹也都摹画得很清楚。

楼璹还在每一幅画上都题了一首诗,把心里的感慨抒发出来。

      

              其实,南宋生产的发展比楼璹的《耕织图》描绘的还要丰富多彩。

楼璹的《耕织图》也曾印刷过,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韩侂胄开禧北伐的战果如何?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三月,赵扩以邓友龙为两淮宣谕使(后改宣抚使),镇江都统制郭倪兼山东、京、洛招抚使,准备进军山东。

同时以荆鄂都统制赵淳兼京西招抚使,副都统皇甫斌为副使,准备从襄汉北上。

皇甫斌在金防备松懈的情况下,发兵4万取邓州,3万取唐州(今河南唐河),金章宗闻讯大惊。

此时,宋兵已分路攻金,镇江武锋军统制陈孝庆与武义大夫毕再遇克复泗州(今江苏盱眙北),江州左军统制许进克复新息县(在今河南)等地。

五月,陈孝庆又克复虹县(在今安徽泗县),接着,马军司后统制田俊迈率兵渡淮,淮河岸边的忠义军也与官军配合,相继克复了一些县城。

宋军一连串的胜利使韩侂胄认为大事可成,于是下令伐金,各路一齐进击,史称开禧北伐。

但此时金军已做好迎战准备,四川宣抚副使吴曦也暗中与金人勾结,准备降金。

六月,韩侂胄以师出无功,罢免两淮宣抚使邓友龙,以丘崈代之,驻军扬州。

丘崈主张放弃泗州,还军盱眙,同时要求惩治败军大将。

韩侂胄一一听从,斩郭倬,贬斥王大节、李汝翼、皇甫斌、李爽等,苏师旦也被除名韶州(今广东韶关)安置。

十月,金分兵九道大举南下,宋军军心已散,在金兵的攻击下四处奔逃,自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

十二月,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求金封他为“蜀王”,把大散关拱手相让,宣抚使程松逃之夭夭,四川几乎全部沦没。

至此,除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在楚州(今江苏淮安)打退了金军的进攻、出兵保全淮东外,宋军各路纷纷失利,北伐彻底失败。

      

              开禧北伐失败,川陕、襄汉、两淮人民惨遭屠戮,怨声载道。

韩侂胄虽屡次更换将领,试图挽回败局,最终无效,于是变计求和。

金朝虽然也无力再战,仍然提出“称臣、割地、献首祸之臣”三个苛刻条件。

韩侂胄断然拒绝,积极动员,准备再战。

朝中主和派坚决反对,礼部侍郎史弥远和赵扩的杨皇后勾结,发动政变,将韩侂胄杀死。

公元1208年,史弥远将韩侂胄的首级送到金朝,按照金朝的要求,双方又重订和约。

开禧北伐彻底失败。

      

              《示儿》诗有什么创作背景?

      

              宋孝宗赵眘刚即位之初,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事业。

于是,赵眘任用老将张浚做枢密使。

张浚请朝廷发布诏书出兵北伐,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

当时陆游在枢密院做编修官,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才能。

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在今安徽)被金兵打败,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后,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又在赵眘面前大肆攻击张浚,还说张浚用兵是陆游怂恿的。

不久,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到山阴老家。

      

              过了将近十年,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邀请他到汉中做幕僚。

汉中接近抗金前线,陆游便高兴地接受了王炎的邀请。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

范成大与陆游是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官场礼节。

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郁闷,便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废。

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陆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

      

              公元1210年,86岁的爱国诗人陆游卧病在床。

临终时,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

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写下他的最后一首诗,也就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为什么朱淑真称自己为幽栖居士?

      

              宋朝时,写词的人很多,而且出了许多著名的女作家,朱淑真就是其中一位。

朱淑真是钱塘(今杭州)人,她称自己为幽栖居士。

朱淑真年轻的时候就很会写词和绘画。

在宋代的才女中,只有她才能和李清照比作诗填词。

不过,她比李清照稍差一点。

      

              朱淑真年轻时有个理想的意中人,也很有才华,和她非常好。

可朱淑真的父母不让她和意中人结婚,而把她嫁给了一个商人。

在古代,女子要结婚都得由父母做主。

朱淑真的丈夫只懂得挣钱,对朱淑真作的诗、词和画都不感兴趣。

朱淑真感到很孤独,她只有等到丈夫出去做生意,才关起门来填些词,诉说自己心中的悲哀。

她写的词令人看了都要流泪,为她牵肠挂肚;所以,她的词合起来就叫做《断肠词》。

      

              铁木真是如何统一蒙古的?

      

              铁木真是蒙古族乞颜部酋长也速该的儿子,铁木真的祖先俺巴孩是被金朝皇帝杀害的;他幼年的时候,金王朝统治者对蒙古族人民实行残酷统治,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

      

              铁木真9岁那年,也速该把铁木真带到一个朋友家订亲。

他把铁木真留在朋友家里独自回家,赶了一段路,想找点东西吃,正好看见有一批塔塔儿部人在草原上举行宴会。

他下马走进人群,按照当地风俗,参加了塔塔儿人的宴会。

塔塔儿部和乞颜部有过争斗。

也速该没想到这一层,塔塔儿部却有人认出了也速该,偷偷地在也速该吃的食物里放了毒药。

也速该离开宴会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很厉害,回到家里就死了。

也速该一死,乞颜部没了首领,原来归附也速该的泰亦赤部脱离了他们,还带走了不少也速该的奴隶和牲畜。

泰亦赤部的首领蔑古真怕铁木真长大后报仇,就捉住了铁木真。

一天,铁木真趁看守不防备,举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来。

      

              铁木真为了恢复父亲的事业,想尽办法把他们部落失散的亲属和百姓聚集起来。

在消灭了几个部落之后,铁木真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没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颜襄约铁木真配合进攻塔塔儿部。

铁木真认为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和金兵一起攻击塔塔儿部,把塔塔儿部打得全军覆没,俘获了大批人口、牲畜和辎重。

      

              金朝认为铁木真立了功劳,封他做前锋指挥官。

以后,铁木真又经过几次战斗,陆续消灭了蒙古高原剩余的几个部落,终于在1205年统一了全蒙古。

然后,全蒙古的所有部族召开大会,选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

      

              铁木真即位后号称成吉思汗,他建立了相应的军事和政治制度,使蒙古成了一个强大的汗国。

但金朝还把蒙古当做它的附属国,要成吉思汗向他们进贡,成吉思汗就跟金朝彻底决裂了。

      

              丘处机是如何弘道救民的?

      

              道教是中国的宗教,尊奉的最高神灵是“玉皇大帝”。

道教有三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和陇州龙门山(在今陕西)。

宋元时,龙门山出了个著名的道士,名叫丘处机,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

      

              在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后的第十四年,丘处机带领尹志平、李志常等18位弟子从山东启程西行,先到了蒙古统治下的燕京(今北京)。

因为铁木真正率军西征,丘处机又不顾年迈体衰,向塞北高原挺进,踏上万里征途。

西行的路途非常艰苦,他们时常要受到沙尘暴、流沙的袭扰,随行弟子赵九古甚至病死在了西行路上。

      

              走了一年多,丘处机终于到达了大雪山(在今阿富汗),见到了铁木真。

铁木真见丘处机仙风道骨,十分高兴,称他为“神仙”,向他讨问长生不老之术,丘处机就告诉铁木真:“一要清除杂念,二要减少私欲,三要保持心地宁静。”

      

              在二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丘处机还不断以身边小事来劝诫铁木真。

一次,铁木真打猎时,刚刚要射杀一只野猪,突然马失前蹄摔在地上,可野猪却没有扑向他。

事后,丘处机便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现在圣寿已高,应该少出去打猎。

坠马,正是上天告诫陛下;而野猪不敢靠近,是上天在保护着陛下。”

铁木真十分信服,告诉左右人说:“只要是神仙的劝告,以后都照做。”

丘处机还多次劝导铁木真要体恤百姓疾苦,保护黎民生命。

      

              在铁木真身边呆了一年,丘处机决定东归;铁木真将原来金朝的御花园赏给他建造宫观,这就是今天北京的白云观,还任命丘处机为蒙古国师,赐给他虎符玺书。

凭着虎符玺书,丘处机解救了大批汉族,使很多被蒙古掠夺为奴的人重获自由。

丘处机真是弘道不忘救民啊!      

              铁木真西征亚欧取得了怎样的战功?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借口蒙古商队被花剌子模劫杀率20万军队侵入花剌子模,蒙古军队首先围攻讹答剌城(今哈萨克斯坦),但久攻不下。

铁木真留下察哈台、窝阔台攻城,另派术赤率一支军队进攻锡尔河下游各城镇,派阿剌黑等进攻别纳客忒和忽毡(在今俄罗斯),自率主力进攻不花剌(在今俄罗斯)。

      

              公元1220年,铁木真到达不花剌。

激战后,不花剌守军投降。

蒙古军队在不花剌掠取所有财物后,把它付之一炬。

与此同时,察哈台、窝阔台攻下了讹答剌,大肆杀戮;术赤和阿剌黑军所攻占的城池,也遭到了大屠杀。

      

              接着,铁木真进攻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麻耳干(在今俄罗斯)。

城破,铁木真下令大屠杀,只留下了3万工匠,把他们押到蒙古军营,分送给蒙古贵族当奴隶。

昏庸无能的摩诃末逃奔哥疾宁(在今阿富汗)以纠集残兵作抵抗的计划;但他的儿子札兰丁坚决反对,力主坚守阿姆河以遏止蒙古兵南下,反而受到摩诃末的训斥。

铁木真为了生擒摩诃末,派者别和速不台追击。

者别和速不台一路攻破阿哲儿拜占(今阿塞拜疆)各地。

阿哲儿拜占的都城在帖必力思(在今俄罗斯),当时的阿塔卑叫月即伯。

蒙古大军压境后,年老而嗜酒的月即伯以货币、衣服、马畜等物赠献蒙古,作赎城费,才免遭劫掠。

      

              公元1222年初,蒙古军侵入谷儿只(今格鲁吉亚),击败谷儿只王阔儿吉·剌沙。

随即逾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岭),侵入阿兰部(在今俄罗斯)及钦察草原(波罗夫赤草原),迫使钦察人迁至亦的勒(伏尔加)、涅卜儿(第聂伯)两河之间,与该地之钦察人联合。

钦察人也是突厥人种,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两个世纪之久。

      

              蒙古军队追击至克里木,占领速答黑城(在今俄罗斯)。

钦察部的忽滩汗向南斡罗思(俄罗斯)的伽里赤大公密赤思老求援,于是密赤思老联合南斡罗思诸大公,推乞瓦(今基辅)大公罗曼诺维赤为盟主,决定迎击蒙古军于斡罗思(俄罗斯)境外。

      

              斡罗思和钦察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统一指挥,步调不一。

公元1223年,联军与蒙古军激战于迦勒迦河(在今乌克兰),联军大败,6个斡罗思大公阵亡。

罗曼诺维赤乞降,结果斡罗思军全被屠杀。

蒙古军长驱直入斡罗思境。

      

              公元1223年春天,铁木真准备进攻印度然后越过雪山(今中国喜马拉雅山)从吐蕃(今中国西藏)返回蒙古。

由于道路崎岖,气候炎热,改由原路退回蒙古。

这年冬天,者别和速不台率军经过现在的哈萨克草原东返,与铁木真会合。

铁木真的西征亚欧之行遂告一段落。

      

              西夏被什么人所灭?

      

              公元1205年,铁木真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的仇人,率兵攻打西夏,对瓜、沙等州掳掠,西夏对蒙古军束手无策。

      

              公元1207年,蒙古军攻占了西夏的兀剌海城,掳掠抢劫数月而还。

公元1209年,蒙古军包围西夏都城中兴府,西夏襄宗赵安全亲自督军登城防守。

铁木真利用暴雨涨满的河水,筑起堤坝、引水灌城,城中居民、士兵淹死者不计其数。

在灌城一月之久,城墙即将倒塌时,突然河水决堤四溢,蒙古军被洪水淹溺,被迫还兵。

蒙古军撤退后,铁木真派遣太傅讹答入城招谕,赵安全被迫纳女求和,夏蒙议和。

      

              夏蒙议和后,蒙古不断向西夏征兵,西夏因“不堪奔命,礼意渐疏”,结果惹怒了蒙古。

公元1217年,蒙古军渡过黄河进攻西夏,逼近中兴府。

西夏神宗赵遵顼惊恐万状,将太子赵德任留在都城防守,自己匆忙逃到西凉,夏兵无力抵抗,向蒙古请降。

      

              公元1223年,西夏神宗赵遵顼让位给赵德旺。

德旺想联合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共同抗击蒙古,不料被蒙古知悉,铁木真决定调集大军灭西夏。

公元1224年,蒙古军攻陷银州,西夏数万人战死,夏将令塔海被俘后遇害。

德旺表示愿意投降并派遣人质,蒙古退兵。

      

              公元1226年,铁木真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又亲自率兵10万,攻入西夏,西夏的河西地区几乎全部丧失。

七月,赵德旺死,他的侄儿赵睍被拥立继位。

八月,蒙古西路军抢占了黄河九渡。

十月,蒙古东路军攻陷夏州。

接着,蒙古军东、西两路夹击西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灵、兴地区。

十一月,铁木真亲率大军围攻灵州,赵德任率领固守灵州的夏兵同蒙古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其激烈程度为蒙古军作战以来所少见,终因夏兵伤亡惨重而失败。

灵州失陷,德任不屈被杀。

      

              公元1227年,蒙古军兵临中兴府城下。

西夏末主赵睍走投无路,派遣使节请求铁木真宽限一个月便献城投降。

七月,铁木真病死军中,死前遗嘱:秘不发丧,等赵睍来降时,杀了他再班师回蒙古。

赵睍往降,被杀。

蒙古军攻陷中兴府,西夏灭亡。

      

              金国是什么时候沦陷的?

      

              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在克鲁伦河誓师南下,向金国发动了进攻。

他选了3000名精锐骑兵南下,金将胡少虎带了30万金兵抵抗,被蒙古军打得一败涂地。

1234年,金灭亡。

      

              铁木真死后,他的儿子窝阔台接替他做大汗。

窝阔台按照铁木真的遗嘱,向南宋借路,包围金朝京城开封。

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破开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

在此危急之时,他依然不思国事,反而还想修宫室,大选宫女。

很快,蒙古军和南宋军联合开始围攻蔡州。

同年秋天,哀宗深感危在旦夕,大臣完颜阿虎带建议抢在蒙古之前结好南宋,并向宋乞粮称臣,达到离间宋蒙、延缓腹背受敌的目的。

金主在给宋帝的信中说唇亡齿寒,希望宋能与金联合;但大宋见金朝大势已去,拒绝金的乞和求粮。

公元1234年,蔡州城内粮尽兵疲。

元旦夜,哀宗传位给东面元帅承麟;翌日早晨,承麟受诏即皇帝位。

正在行礼的时候,城南已经树起了南宋的旗帜。

诸将赶忙迎战,宋军迅速攻下南城。

哀宗见金朝败不可挽,在轩中自缢而死,宰相完颜仲德投汝水自杀,大臣孛术鲁娄室、元志、王山儿、纥石烈柏寿等及军士500余人皆投河自杀,末帝承麟被乱兵杀死,历史短暂的金朝在大宋、蒙古的联手打击下灭亡了。

      

              你知道冰糖葫芦的来历吗?

      

              冰糖葫芦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是北方民间的特色食品,酸甜可口,而且穿在竹签上红彤彤的,煞是可爱。

其实,冰糖葫芦与南宋光宗皇帝赵惇有关。

      

              赵惇于公元1189年受孝宗赵昚内禅而即位,赵惇当皇帝后宠爱一名姓黄的贵妃。

一天,黄贵妃患病,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御医束手无策,各种方法都屡试无效。

赵惇见此,便愁眉不展,日渐憔悴。

后来便张贴皇榜,各地招医,一个江湖郎中应召进宫,说他有办法。

赵惇大喜,待郎中诊断完毕,说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用。

赵惇耐心地听取了药方,原来是只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一起煎熬,每次饭前吃5至10枚,半月后病即可除。

在场的御医听后,大多数都摇头,这山楂怎么能治好贵妃这样的病!唯有赵惇大喜,按照郎中的吩咐煎药。

黄贵妃如法服用之后,果然食欲恢复。

此后,这种做法传入民间,老百姓把小山楂一个个穿起来,更加喜庆了,流传下来,便成了今天流行的冰糖葫芦。

      

              旭烈兀是怎么建立伊利汗国的?

      

              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发动了新一轮的西征亚欧。

公元1256年,旭烈兀进兵木剌夷国。

木剌夷地处里海之南,十一世纪末建国。

蒙古军入境后攻陷许多城堡,国主兀鲁投降,木剌夷人民遭到残酷屠杀。

      

              公元1257年,蒙古军队开始进攻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

报达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

黑衣大食建国已五百年,一度虽为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但名义上仍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统治。

蒙古入侵时,哈里发穆斯塔辛是一个怯懦无能、只知享乐的统治者。

旭烈兀致书哈里发,要他投降。

哈里发自认为是“回教国的共主”,回书拒绝,但又不认真备战。

公元1258年初,旭烈兀用火炮攻陷报达,哈里发投降,被杀。

蒙古军队入城后劫掠七天,居民被屠杀的有数十万人之多,阿拔斯王朝的艺术珍品和华丽的建筑物遭焚毁,旭烈兀继续率军西进,蹂躏了美索不达米亚,侵入叙利亚,逼近埃及。

公元1260年,蒙古军攻陷阿勒颇和大马士革;同年,忽必烈即大汗位,旭烈兀才停止了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

      

              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后,封旭烈兀于波斯。

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了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东起阿姆河,西迄小亚细亚,北接钦察汗国,南至印度洋,都城在帖必力思(在今俄罗斯),报达是陪都。

      

              谁被称为“蟋蟀宰相”?

      

              公元1258年,新即位的蒙古大汗蒙哥调动3路大军全面侵宋;次年九月,他的弟弟忽必烈进围鄂州,并准备进攻南宋都城临安。

宋理宗赵昀万分惊慌,即派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前去支援鄂州。

贾似道眼看鄂州不保,便瞒着朝廷,偷偷地派个亲信到蒙古营去求和,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朝就愿意称臣,进贡银绢。

此时,蒙哥的死讯传来,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汗位,因而答应了贾似道的请求,订下了秘密协定。

贾似道答应把江北土地割给蒙古,并且每年向蒙古进贡银、绢各20万。

忽必烈得了贾似道的许诺后,匆匆北返。

      

              贾似道回到临安,把私自订立和约的事瞒得严严实实,却抓了一些蒙古兵俘虏,吹嘘各路宋军取得大胜,不但赶跑了鄂州的蒙古兵,还把长江一带敌人势力全部肃清了。

昏庸的赵昀对前线战况一无所知,便听信了贾似道的弥天大谎。

公元1264年,赵昀病亡,宋度宗赵禥即位。

1267年,度宗封贾似道为太师,拜魏国公。

贾似道位高权重,许多政令多由己出,赵禥还专门给他在西湖葛岭造了一座豪华别墅,以供其玩乐。

      

              在此期间,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并于1271年称帝,改国号元,忽必烈是为元世祖;同年,忽必烈命元军全力进攻襄樊。

对此,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3年,形势十分危急。

1273年年初,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

      

              就在元军围攻襄阳的时候,贾似道却每天躲在葛岭别墅里。

他对战况不闻不问,既不报知皇上,又不派兵增援。

有一次,有个亲信去找他,他正趴在地上跟他的几个侍女斗蟋蟀。

那名亲信与他开玩笑说:“这也是相国的军国大事吗?”

贾似道当时玩得兴起,对他的话一点儿也没在意。

由此,贾似道落了个“蟋蟀宰相”的称号。

      

              宋元襄樊之战哪方占据优势?

      

              公元1271年,忽必烈见襄樊总是攻不下来,便向将领们问计。

这时,有一个名叫阿里海牙的将领向忽必烈说:“襄阳和樊城就和牛的两只角一样,它们互相支持,所以总也攻不下来。

不如只攻樊城,攻下之后再攻打襄阳,把两城分开消灭。”

忽必烈觉得很有道理,十分高兴,便马上命令阿术先攻打樊城。

阿术便集中大军猛攻樊城。

此时,元军又运来了威力强大的回回炮,他们使回回炮轰塌了城墙,然后争先恐后地往里冲,可是宋军的箭和飞石如雨点一般地飞了下来,元军被打得抬不起头。

后军将领张弘范急忙带兵冲了上去,可也没有用,连张弘范也中了一箭。

      

              樊城守军为什么如此厉害呢?

原来襄阳的守军可以通过浮桥,不断地过来增援。

阿术也看出了名堂,若想打胜仗,必须截断浮桥。

于是,便命令元兵向浮桥进攻,最后烧断了浮桥。

这一下,樊城便得不到支援了。

元军又朝樊城猛攻。

元军攻破了城池,宋军主将范天顺自杀,副将牛富带领最后的一百多人拼死抵抗,后来也投火自焚了。

      

              樊城被攻下之后,襄阳便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城池,吕文焕赶忙向朝廷告急。

这时,阿术就派刘整来劝吕文焕归降。

吕文焕本来就不愿守城,便乘势准备投降了。

公元1273年,吕文焕打开城门,投降了元朝,忽必烈马上委派他为襄汉大都督。

      

              襄阳、樊城被元军攻取以后,南宋的大门便被打开了。

几年后,元军就攻进了南宋都城临安。

      

              扬州一战哪些忠臣以身殉国?

      

              襄樊之战后,元军占领襄阳,打开了南宋的大门。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伯颜率军伐宋。

伯颜兵分两路,一路攻扬州,一路由他亲率主力沿汉水入长江,沿江东下,直趋临安。

      

              公元1276年,伯颜率元军入南宋首都临安,俘宋度宗的全皇后、恭帝赵顯北去,但各地的抗元斗争仍继续不断,其中以李庭芝、姜才坚守扬州尤为壮烈。

      

              阿术攻扬州数月不下,便派兵扼守高邮,断绝扬州粮道,使扬州断粮,死者充斥街道。

饥饿使一些百姓无法忍受,但他们不甘心降元,几乎每天都有人投水自杀殉国,有的宁可割食饿死者充饥、继续战斗,也不向元低头。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庭芝、姜才艰苦地坚守扬州。

      

              已经降元的南宋谢太后和赵顯下诏书让李庭芝降元,李庭芝登上城墙,大声说:“只有奉皇帝的诏令守城,没有听说皇帝下诏投降的。”

拒不接受降元命令。

赵顯等南宋皇室被元军俘虏北上,途经瓜州,再次下诏降元,被李庭芝拒绝。

为不让赵顯等南宋皇室被元军作为招降的幌子,姜才率兵数千出战,力图夺回皇室人员,继续号召抗元,但被元兵击败。

阿术又使人招降姜才,姜才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宁可死,也不做降将军。”

在夏贵以淮西全境降元后,李庭芝、姜才在扬州的处境更为困难。

在李庭芝坚守扬州时,淮安、盱眙、泗州等地将士也坚守拒元,后以粮尽降元,使扬州更为孤立。

七月,阿术再次招降,李庭芝仍拒而不受。

随后,李庭芝与姜才接到在福州的宋端宗赵昰的征召,便准备渡海去福州继续抗元。

李庭芝命朱焕守扬州,自己与姜才领兵7000先去泰州。

朱焕在李庭芝走后,便开城降元,并把李庭芝部下将士的妻子押到泰州城下,以动摇军心。

这时,元兵包围了泰州,孙贵、胡惟孝等打开城门接元兵入城。

李庭芝听说城破便投水自杀,因水浅未死而被俘。

姜才病发不能作战,也被元军所俘。

阿术杀李庭芝,劝姜才降元,姜才愤恨不降,阿术剐姜才于扬州。

      

              李庭芝、姜才领导扬州军民坚守孤城15个月后以身殉国,在南宋的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潭州保卫战的战果如何?

      

              公元1275年,受到贾似道迫害的李芾被南宋朝廷委任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兼湖南安抚使。

这时,元兵南下,湖北州郡都已降附。

朋友劝他不要去赴任,李芾决心以身许国,置个人的生死安危于不顾。

      

              当年七月,李芾到达潭州就任。

仓促之间,李芾召募士兵不足3000。

他领导军民修器械、积粮草、筑工事,并与附近少数民族联结,互为声援。

他委任刘孝忠等将领统率军队,为保卫潭州作了多方面的准备。

不久,元朝右丞阿里海牙占江陵,分兵守常德以遏制少数民族,大军逼近潭州。

      

              九月,元兵已经到了潭州城下,很快便包围了潭州城。

李芾登上城墙的女墙,慷慨陈词激励将士,并调遣将士分地段坚守。

潭州百姓听到消息,不待号令便集合到城下,结成队伍来协助士兵守城。

军民同心,坚守潭州城。

      

              十月,元兵攻打潭州城西壁,将军刘孝忠率兵奋力抵御。

李芾冒矢石亲到城上督战,还亲自慰劳受伤将士,以保家卫国相勉励。

在激烈的战斗中,潭州军民伤亡惨重,但许多受伤战士仍然坚守阵地,与元军作殊死的战斗。

元军攻城不下,便想招降李芾。

李芾坚决抵制,他把招降使者处死示众,表明抵抗到底的坚强决心。

      

              十二月,元军加强了攻势。

将军刘孝忠被元军炮火击中,伤病无法继续战斗。

这时,有的将领动摇了,他们打着为百姓着想的旗号来劝李芾:现在事情紧急了,我们当官的为国家而死,没有话说,这些潭州百姓就不必如此了。

李芾生气地责骂他们,下令死守,敢有动摇者,立时处死。

      

              当年除夕,元兵猛攻之后,终于进入潭州城。

衡阳太守尹谷在城破后就全家自焚殉国,李芾在祭奠完尹谷后也全家自尽殉国。

潭州百姓见城已破,元兵到处烧杀,又听说李芾全家殉国,为免遭元兵的杀戮和凌辱,许多人都全家自尽。

一时之间,潭州城内竟无虚井,全为自杀的潭州百姓所充斥。

在树上自缢的也不在少数。

潭州兵将,除吴继明等极少数将领投降外,绝大多数都已战死或自尽殉节了。

      

              潭州保卫战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李芾领导只有不足3000人的军队抗御数万元军,竟坚持达三个月之久,充分显示了潭州军民不畏强敌、敢于战斗的英勇、悲壮气概。

      

              宋史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

      

              公元1276年年初,元军主帅伯颜率领大军兵临临安郊外。

张世杰和文天祥坚请三宫(太皇太后谢氏、全太后、宋恭帝)入海,愿率众背城一战。

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决。

所以,张世杰和文天祥的意见自然就被宰相陈宜中所否定。

而太皇太后谢道清也已经准备将传国玉玺及降表奉献于伯颜军前。

陈宜中逃遁于温州。

张世杰眼看临安不守,亦在此时移师定海,抗命拒元。

宋恭帝的兄弟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在其母杨淑妃、驸马杨镇的保护下也逃奔福建。

临安城中的南宋朝廷正式向元军呈递降书。

      

              二月,伯颜派人进入临安受降,籍府库,收百官符印,遣散禁军。

三月,伯颜亲自来到临安,依旨押送全太后与宋恭帝北上,谢太后因疾暂留南方,后来也被押到大都。

谢太后于7年后病死;恭帝先受封为瀛国公,成年后入吐蕃学佛,号合尊大师,一号木波讲师,元英宗时被毒死;全太后则入庵为尼。

逃奔闽粤的流亡朝廷,先后以益王、广王为帝,但终因寡不敌众,在公元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全军溃败。

陆秀夫背负幼帝自沉,南宋王朝彻底灭亡,元朝统一了中国。

      

              宋朝灭亡了,宋朝的历史却需要总结。

正如灭宋时的左路军主将、中书左丞董文炳,对翰林学士李盘所说的那样:“国可灭,史不可没。

宋朝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历史资料全都存储在史馆内,我们应当全部收存以备借鉴。”

宋代重视修史,史馆组织很严密,修史制度比较健全,编纂了大量官修史籍。

仅官方编修的当代史籍,即有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和会要六种。

同时,私家撰史也成为风气,如《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即是其中的名篇佳作。

保护好这些史籍史料,对于汲取历史教训、新朝稽古定制、笼络汉族文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文炳率先进入临安城后,即着手收集南宋史馆的各类历史典籍资料。

三月,元军主帅伯颜班师,令董文炳留守治事,他派人将宋人所修国史及注记5000多册押送至元朝的国史院。

南宋灭亡之后,元世祖即令史臣撰修《宋史》。

但由于朝廷内部对采用怎样的体例编写这部史书的意见不一,影响了修史工作的进行。

直至元顺帝时,才诏令脱脱主持修撰辽、金、宋三史。

但此时已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31个月,故而编纂得比较草率。

但《宋史》以其496卷的浩瀚篇章,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居二十五史之冠。

      

              为什么说文天祥丹心一片?

      

              公元1276年,元朝大军围攻临安,众多大臣建议投降,爱国忠臣文天祥同另一位主战派将领张世杰建议保护太皇太后、太后、皇上等人去海上避难,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决。

奸相陈宜中逃跑后,谢太皇太后只好派文天祥去和元军议降。

文天祥在元军统帅伯颜面前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与之据理力争。

伯颜大怒,心想此人若要放回去,必为我之劲敌,遂将其扣押。

文天祥为人机警,有勇有谋,在押解途中逃脱,随后积极抗元。

      

              临安失守后,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昰为皇帝,重新恢复宋朝名号,把文天祥请到福州。

那时文天祥已颇具影响力,一声号令,便有各地兵士群集响应。

文天祥亲自领兵作战,与元军抗衡,取得了一些胜利。

元军自侵宋以来,每每一战即胜。

这次在文天祥手中吃了败仗,气急败坏,便把他当作头号敌人。

毕竟敌众我寡,相差悬殊。

文天祥战败,只好逃离赣州。

      

              公元1278年,赵昰病故,8岁的赵昺继位。

陈宜中见大势已去,再次偷偷逃走。

文天祥继续与元军周旋,无奈孤军难撑,最终被捕。

      

              元军统帅认为文天祥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想劝降他,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

文天祥遂被软禁在军船上,押往燕京。

路过零丁洋,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文天祥不禁想起自己21岁参加进士考试,被录为第一名时的情景。

当时,他勇敢地指摘时弊、慷慨陈词。

在殿试时,写下“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意思是说:大宋要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侮。

主考官和皇上当场将文天祥定为状元。

当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后来,元军来犯,自己力排众议,主张抗战。

且多次舍身救护幼主。

不想今日身陷囹圄,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今后谁来护卫幼主、光复江山呢?

感慨惆怅之余,挥笔写就千古名作《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9年,南宋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亡。

至此,统治近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

而忠烈爱国的文天祥由于宁死不降,也在被囚禁了3年多以后,被忽必烈下令杀害。

      

              宋朝最后殉国的将领是谁?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沦陷,5岁的宋恭帝被俘,张世杰与陆秀夫带着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

他们逃到福州,立刚满7岁的赵昰为皇帝,是为宋端宗。

      

              后来,福州沦陷,宋端宗的流亡朝廷直奔泉州。

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

因为两人不和,蒲寿庚最后投降了元朝。

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流亡到了广东。

途中,赵昰的船遇到台风而倾覆,险些溺死,惊吓之中得了重病。

赵昰死后,卫王赵昺在碣州(今香港大屿山)登基,与张世杰死守崖山(在今广东新会)。

      

              公元1279年,忽必烈派张弘范为元帅,带领2万精兵,分水陆两路南下,集中水军开往崖山。

崖山在海湾里,背山面海,地势非常险要。

张世杰在海上把一千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

张弘范看了崖山的防卫,觉得难以取胜,就派人向张世杰劝降。

张世杰说:“我很清楚投降元朝就可以活命,还能得到富贵。

但是,我宁死也不会背叛大宋。”

      

              张弘范只好火攻崖山,命令把小船装满了茅草,点着了火,乘着风势驶向宋军大船。

张世杰事先在船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湿泥,又用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挫败了元军的火攻。

张弘范又封锁海口,切断了张世杰与陆地的联系。

宋兵在海上只能吃干粮,喝海水,海水又咸又苦,兵士们喝了呕吐不止。

      

              张弘范见宋军已陷入困境,特地派了张世杰的外甥前去招降,去了3次,张世杰都没有答应。

张弘范见张世杰不肯投降,便准备强攻。

乘着潮涨潮落,元兵从四面围攻宋军,疲惫的宋军在元军的轮番攻击下丧失了战斗力。

张弘范又用乐声让宋军误以为他们正在饮酒作乐,从而松懈下来。

然后用弓箭火石猛攻宋营,很快打沉了多艘宋军船只。

一条宋船上的士兵率先降下战旗,其他船上的宋兵看见了也纷纷将战旗降下来。

张世杰急忙派人驾驶小船把赵昺接过来,组织突围。

但赵昺已经被护卫皇帝的陆秀夫背着,纵身投入滚滚的大海,以身殉国了。

      

              张世杰率余部到了海陵山,他准备派人将南宋君臣的尸体打捞起来葬在海滨,然后继续抗元。

这时刮起了台风,部下劝张世杰躲避台风,张世杰不肯。

一阵巨浪袭来,他的坐船被打沉了,这位宁死不屈坚决抗元的宋将落水牺牲。

延续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

至此,元朝统一了中国。

(https://www.tbxsvv.cc/html/120/120633/3216949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