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子的话,老袁未置可否。袁克定一门心思想做他的太子,当然对很多事情看不清楚,再说,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从一个父亲的角度,他也不是能成大事的人。
只凭他的度量太小,这个缺点就已经足够致命。
段祺瑞、黎元洪这些元老代表着北洋系,是自己赖以安身置命的本钱,袁克定平日里对他们都不太尊重,老是拿潜太子的势来压他们。能做到北洋三杰,岂是根本不知道斤两的他所能小觑?
对别人也就算了,反正自己也是在逐渐架空他们的权力。可是他对自己的弟弟都毫无情义,这就太说不过去了。
他的弟弟、正是自己的二儿子袁克文。
即使袁克定腿不瘸,袁世凯中意的“太子”仍是袁克文。惜乎其不愿从政而提前做起闲散王爷以避祸,还时常直言纳谏,屡犯自己之忌。
比如在全国各地为自己称帝的事闻弦而知雅意时,他却不合时宜地公开唱起了反调,还写了两首蜚声京城的诗,记得有一首是这么写的:
乍著微棉强自胜,古台荒槛一凭陵。
波飞太液心无著,云起摩崖梦欲腾。
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明室转明灯。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如果不是他和自己对着干,老袁都几乎要拍手叫绝,诗真是好诗,可是这是明显的泼冷水的反诗啊!什么叫“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难道做皇帝不好吗!
为这,这位长子巴巴地抄来给自己看,是要证明什么吗?在遍布密探的京师,这种事情还需要他这么上急下跳地给自己递信吗?他要做的,应该是劝说二弟不忤逆自己的意志,把事态的影响降到最小,做好兄友弟恭的本色才对!
“克定啊,德国离我们太远了。威廉二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正想在远东扩展势力,所以是他需要我们而不是我们需要他。我其实最关心日本人的态度。”袁世凯说。
“哦,日本人,日本人是绝对支持父亲的。”袁克定急忙拿过几张报纸,指着里面的内容说:“这是《顺天时报》这几天的内容。”
《顺天时报》是袁世凯每天都要读的,因为这份报纸不仅发行量大,而且是日本人在天津所办的汉文报纸,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动向。
“不列颠为君主立宪,而成今天之日不落;日本为君主立宪,以一隅而国家兴旺。今日之中国,共和陷入死地,惟恢复王朝体制,始能扬我中华之故事。”这是三日的头条。
“君主立宪之风既渐,民众雀跃,谓之中兴有望。大总统当顺应天命,接承民意。”这是四日的编者按…
看来舆论真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这样一来,最大的隐忧是解决了。想想也能理解:日本、英国都是君主立宪,他们也没有理由反对自己不是?
作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人,又手握重兵,天时、地利都是占到了的,现在好像只差人和。
人和是什么?在自己的心中,那是众人推。民国政|府里,不乏有文武重臣对自己做皇帝的暗示表达出坚决不从的意见,连跟随多年的亲信段祺瑞参谋总长、黎元洪副总统都直接表达反对,即使自己表示他们将来上朝时可以“入朝不趋、赞拜不名”都不行,这让老袁举棋不定。
“杨皙子也向父亲递话,说古今英雄,值此非常之时,当作非常之事。现在天下归心,父亲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袁克定借别人之口,故作危言耸听之声。
“杨度还是这么热心!”提到他,老袁终于露出一丝开怀的意思来。在诸多文臣谋士之中,是杨度最早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早在清末,他被派往东京时即鲜明表达了自己的从政主张。他在东京和孙逸仙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在《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中就提到,他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逸仙,促成孙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逸仙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从这段历史可以考证,他绝不是借帝制以幸进的小人,所以袁世凯对他也是极为信任。所以民国四年的时候,杨度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共同发组织筹安会,自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争论“从学理上研究君主皿煮,在中国孰为适宜?”
此时正值国内救国运动正如火如荼之际,洪宪帝制的理论家杨度将对日交涉之愤懑、国家不富强之根本问题,归于立宪君主之不至。他隐晦地承认了以二十一条为表征的国家贫弱问题,是需要君主制来解决的。在同年的五月三十一日,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不知是作秀还是真的惺惺相惜,袁世凯读完《君宪救国论》却大加赞赏,称之为“至理名言”,并亲自赐匾题字,赐杨度为“旷代逸才”。毫不理会梁启超的“杂音”。此时,《中日民四条约》签订仅有一周,墨迹未干。
凭心而论,袁世凯想做皇帝,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早在四年前他作为大总统上任时,其排场即与新皇登基无异。后来通过排挤国民党和国会,然后修改宪法,可以做无限期大总统并可以直接指定后任总统,基本上把总统这个职务世袭了,与皇帝只差个叫法而已。
这个做法虽然颇得反对一系的不满,特别是国民党。但一盘散沙的在野党,怎么能左右大局呢?倒是这个二十一条的发酵让人伤脑筋:本来只是日本政|府利用欧战各国无暇他顾的乘人之危,而自己忍辱负重予以让步之举,却被有心人把当前如潮的帝制和它联系起来,说什么自己为了获得日本政|府的称帝允可而卖国,这个罪名自己可不能担!目前市面上这个说法已经听到些风声,但是二十一条中国政|府没敢明着拒绝,而立宪又是自己本意所在,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真让人头痛啊!
现在文臣都表态了,但老袁至为倚重的武将仍没有消息,这让他不安。变更国体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为清帝退位不久,国人的心中还是有着两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残余,此时称帝,在国民思想上的阻力最小。即使如此,他还是防着有人的不满,虽然他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为近十数年乃至后继数十年所未有。
曾经威胁最大的云南都督的蔡锷奉命北上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做将军府昭威将军、军官模范团副团长、经界局督办、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类同中|央军委)上将办事员等职,实际上被供起来了,已不足为患。
东北为拱卫京畿重地,他先派亲信张锡銮节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军务,不成后再将彰武上将军、署理湖北军务之段芝贵与之对调,以免地方大员盘地生根。
对张作霖,袁世凯是提防的,这是他对所有手握重兵的地方将领的共识。虽然张作霖也算是一代枭雄,但终袁世凯一世,未曾有过明目张胆与中|央对抗的表现。同时,袁世凯也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得住张作霖,毕竟,张作霖实力毕竟有限,只有一个师的兵力。
即使如此,袁世凯对张作霖这位奉天人气王仍放心不下。他调冯德麟为二十八师师长,补授冯为陆军中将衔,在奉天与张作霖平起平坐以作掣肘。又调雄心勃勃的陆军第一师师长许兰洲驻守黑龙江,以不让张作霖在东北坐大。同时,驻守吉林的孟恩远也不是易与之辈。诸豪并列于东北,张作霖更显低调。
看来自己对他提防过甚了。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张学良真的不错,小小年纪却有这种见识,知道自己是绝对不会卖国的真是难得。有些话自己说出去别人只是场面上听听,焉知道心里在想什么呢?只有用别人之口诉自己心声,而且这个别人还是在一方很有影响力的大员,这个话就有些意味了。
小孩嘴里讨实话,袁世凯都想见见这个见解非凡的年轻人,国士啊!
天下大定,诸侯归心。此刻袁世凯顾盼自雄,以为自己是天运所选定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的进程。他时时仰望苍天,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的心事,当世又有谁知道、谁敢道出呢?
其实谁又不知道呢?至少,张汉卿对这段进程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如数家珍的。
(https://www.tbxsvv.cc/html/108/108844/6937179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