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在这里厉兵秣马,用各种借口不回京城的时候,崇祯再下了一道圣旨,圣旨的意思是,你不能吗,你不是不愿意回来吗?那好吧,就再给你一个任务,一个简单的任务——为边军筹粮发饷。
这个简单任务的来由,还得从崇祯元年说起。
崇祯元年三月,当时的三边总督武之望,会同延绥巡抚岳和生、陕西巡按李应公联名上奏“三边欠饷从天启元年到七年,累计达三百五十余万两。而从崇祯元年到现在,又积欠至十七个月。数万饥兵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纷纷聚集到官衙讨饷闹事,麾之不去。
而三边之兵有的脱去衣服鞋帽卖掉以求一饱,有的卖掉弓箭刀枪换取升斗粮米,还有的饥饿难忍在集市上插标卖首,更有甚者关门自尽,种种惨象不一而足。军队军心不稳,哗变随时可能发生。提出截留陕西辽饷二十万两以充陕西部队军饷”
同年三月底,临洮部队缺饷鼓噪,四月,延绥巡抚岳和声报称延绥部队因欠饷聚众闹事,围攻将领官署,王尽忠部又把全营马匹拉至通衢大路,叫嚷朝廷全年不给草料,士兵无法喂养马匹。
但当时崇祯正在推行五年复辽,袁崇焕为了堵住自己大话后的恶果,一张嘴就要四百万军饷筑城使费,一旦崇祯给不出,他就有借口撂挑子反悔。崇祯为了坚定袁崇焕的决心,不让他反悔,当时咬牙答应了下来,但你这里要截留辽饷,那哪里成啊。所以没有同意,当然也没有钱粮发了欠饷。
延绥闹的最凶,就派了赵兴过来处理。
不成想,赵兴不但没有花费朝廷一文钱,一粒米,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当时三边总督杨鹤看到了希望。于是上书崇祯,既然赵兴能不费钱粮,安抚了延绥兵变,而且还将他们改造成了强军,那么,赵兴当然也能将三边的所有将士安抚住,也当然能为三边将士解决钱粮生计。本着能者多劳,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请皇上下道圣旨,这事就交给赵兴办了吧。
崇祯一听,对啊,这事本来和延绥兵变事是一个事啊,那还说什么,就让赵兴都顺带着办了吧。于是,崇祯就大笔一挥,亲自给赵兴写了这道圣旨,赵兴督办三边军务事,望深体朕宫妥善办理,做到不留后患。
当时接旨之后,赵兴不由得一咧嘴,我深体圣功了,谁深体我的难处啊。
三边军饷,连国家都办不了的事,你让我一个镇抚司镇抚办,我能比国家实力大?还不留后患,那就是说,得弄出个长久计策出来,我虽然是穿越者,但我不是财神爷,这事本官无能为力,说人话,就是我办不了。
想用这话怼回去的时候,赵兴总算明智的想起,这是万恶的封建时代,皇帝那叫金口玉言,虽然大明已经不是皇权独一无二,内阁制衡皇权了。但自己是皇室的亲军,而且必须是坚定的和臣权对立的孤臣存在。自己怼回去,不但不能得到文官集团的代表内阁的支持,反倒会被他们看热闹,或者干脆踹上一脚。
而怼了自己的靠山皇帝,那自己什么样的理想野望都瞬间变成泡影,而且死的不知道有多惨。
自己不能死,自己还有老娘养老送终,还要给妹妹找一个好人家,还要给那只小奶狗找个玩伴配个对呢。
这就好比那啥一样,既然不能反抗,那就只能接受。
于是,他召集了现在自己的心腹洪承畴和赵梓。毕竟,赵梓是山陕通,而洪承畴早在三边干过都粮参政,需要了解下情况。
将皇上的圣旨放在桌子上,赵兴对自己的两个心腹道:“皇上给了我这个简单的任务,你们说说吧,我该怎么办。”
看着这道诏书,看着这个简单的任务,洪承畴和赵梓简直一个头两个大。
洪承畴痛苦的道:“这是积弊,积弊就是沉疴不治,是经过许多人努力而无果的事。”
赵梓道:“大人,我们解决王将军的军事事变问题,用的是抢劫晋商八大家通敌物资的办法,但我们抢劫了那么多,其也只能解决王尽忠将军一万队伍的暂时,请记住,这只是暂时的问题,我们没有解决真正的根本。三边三十万名义上的大军,需求何其大,即便是解决一时的问题,也是需要几百万银子,我们不能老靠打劫八大家来维持吧,最简单的,我们老是打劫八大家,人家还就不从山西走了,我们想打劫都不行啊。”
“靠强盗的办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点我知道。更何况,皇上的意思是一劳永逸。即便他不说,就王尽忠这支队伍,我最终是要留给洪大人的,也必须找一个长久的办法解决军饷钱粮,要不然,早晚就是祸啊。”
洪承畴感激的对赵兴道:“其实,原先解决边军钱粮的办法是有的,那就是开中法。为此,洪武爷还骄傲的说,卫所制度,让大明,不靡费一分财政可养百万兵。而开中法,更让国库不费一分钱粮而在边塞铸造出一道铜墙铁壁。”
开中法,虽然解释起来繁琐,但其实就是几句话的事。
明洪武三年,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政府募商人输粮到边关换取盐引,称为开中。四年,制定中盐则例。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人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以后,政府根据需要,陆续实行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
后来,因为其中便国便商,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就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明初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
后来民国大师孟森以为:“明代盐既开中,又兴商屯,既给军又垦荒,孔子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真谋国之至计也。”
但是,什么都有好有坏,一个政策当时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状况的改变,也就出现了弊端,这就是政久弊生的道理吧。
当时﹐随着官僚集团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
孝宗弘治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增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
看着是好事,但其间的弊端却是巨大的。
第一,中法中规定,是商人运粮食去边关,这其中的损耗运力,都是商人的,官府没有一点额外的耗损。但现在这么一改,国家的钱是多了,商人们欢喜鼓舞了,因为只要拿一捧银子就行了,不再需要耗损商人的利益。但这样一来,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
而国家拿钱买粮,再从太仓运往边疆,不但沿途消耗达到三倍,同时,还让经手官员有了上下其手的机会,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叶淇这哪里是改革,简直是祸国了。
对这个,赵兴不全懂,但听说有这办法,当时大喜:“那我们就从新施行老的开中法,一切不就都解决了吗?赶紧的施行啊。”
赵梓却一摊手:“但是,西北开中法的食盐,没了。”
当时赵兴脑袋里一晕:“盐怎么没了,难道和某岛扇贝一样,想来就来,想跑就跑啦?食盐又没长腿,他怎么就没了呢?”
山陕支撑开中法的有两处盐场,一个是陕西定边盐湖,被世人称呼为青盐,是这个年代的牙膏的存在,今天早上,赵兴还拿他沾柳枝刷牙呢。
还有一个就是山西的运城血湖,这个盐场在及盛时候,为大明的财政贡献了八分之一的份额,可想而知那是多大的聚宝盆啊。
但这两处供给西北以及蒙古食盐的最大盐场,怎么就没了呢?
(https://www.tbxsvv.cc/html/108/108814/64892423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