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83章 公爵的制度设计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九月二十六这场论功行赏的大朝议,在达成了那么多共识之后,总算是圆满落幕。

  李素本人不在长安,所以对他和南方诸将的赏赐和授爵,还要朝廷派天使去千里宣召。

  河东众将情况也差不多,只有一个诸葛亮,因为是亲自进京,所以对他的升官是第一时间瞬间兑现。

  另外,李素去年南下总督荆益交州诸军事的时候,还留了儿子在京,留了个小妾周樱照顾儿子。

  周樱经常跟贵妃甄姜走动,李素的嫡子也经常带到宫中小住十天半个月的,跟皇子公主一起玩耍。算算时间李素南下已经超过一周年了,所以他的长女今年已经快五周岁,儿子也马上三周岁了。

  诸葛亮跟李素有师生名分,所以朝议结束后,要去李素在长安的侯府拜见一下,把恩师加公爵的好消息提前报喜一下,顺带帮着解读一下。

  周樱心细,考虑到夫君不在身边已经一年了,虽然她跟诸葛亮差着辈分,可实际年龄也就大两三岁,所以只是在侯府正堂、让婢女设了一道帘子接见。

  诸葛亮很坦荡,直接向师娘传达了贺喜之意:

  “恭喜师娘,恩师蒙圣恩加为公爵,昨日朝议论定,以会稽郡北部十县为封邑,称会稽郡公。含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县、剡县、始宁、诸暨、乌伤、长山。”

  这些地名,很多不用解释,后世也叫这名字。山阴就是绍兴,句章就是宁波,乌伤是义乌,长山是金华。

  大致来说,刘备第一次封给李素的地皮,按绝对面积来算,其实只占了整个会稽郡总面积的极小一部分,相当于后世的两个半地级市(绍兴宁波,半个金华)。

  不过,如果从人口和户数来说,这已经不小了。

  整个会稽郡22个县,一共是12万户55万人。这十个县就有9万户42万人,已经占到了全郡的八成。(江东三郡总共有两百多万人口,会稽人最少,丹阳、吴郡人多)

  而会稽郡的面积,相当于后世钱塘江以南的三分之二个浙江省,外加整个福建省。按地级市算,有浙江八个市加福建九个市。

  后世最北边的三个市,如今就要分十二个县(后世金华境内还有吴宁、丰安两个县没有封给李素)。

  南边的十四个地级市,加起来才十个县,可见汉末会稽南部大部分地区山越横行、齐民编户的纳税百姓极少。

  尤其是福建境内,后世整整一个省的面积,现在总共就仨县:东治(福州,孙策唯一屠城过的县,攻王朗的时候)、建安(建瓯)、将乐。

  历史上孙吴一直在南方种田平山越,也是种到了260年,才把福建从会稽郡里拆分出来,单独设郡,叫建安郡。拆完后总算是让福建境内有七个县了。

  周樱女流之辈,对于这些地理和册封背后的政治思考并不是很懂。所以听了诸葛亮的转述后,一时不得要领,也不知道刘备这是对李素慷慨还是有所保留。

  周樱便谦虚地求教:“妾一介女流,不明朝廷大事,不知这封地划归,可有深意?”

  诸葛亮何等聪明,他哪怕隔着帘子,只要从对方的语气停顿和犹豫里,就能感受到周樱的不解。

  他今天过来,就是私下里解释圣眷的深意,帮助刘备和李素君臣沟通的。

  因为李素之前跟刘备暗示“为了后世表率,三十岁前不为丞相”时,李素就想到他会比关羽先拿到公爵。

  为了避嫌,李素没有参加公爵待遇的讨论。现在讨论结果出来了,其中一些深意和用心良苦的地方,自然要让李素这边心里清楚。

  诸葛亮便帮着解读:“师娘放心,陛下与三公如此议定,乃是用心良苦、为李师计长远。

  会稽二十二县,只封十县,则未来再立其他功勋,加赏的空间还很大,不至于功高不赏。或许等建业攻破、孙静授首之后,吴宁、丰安就会加封给李师。

  因为本朝新设郡公制度,在一郡内增县封地容易,要跨郡增设封地极难,容易逾越,还会导致后世胡乱效法。陛下对李师之封,是要垂范子孙的。

  其次,如今虽然只给十县,但会稽赋税膏腴之地,都已经封给了。实际上占了会稽八成之利,可谓实利重而虚名轻。

  再次,朝廷规定封郡公者,子孙封地世减一县。陛下选在县数极多的会稽,给李师继续立功加县的机会。

  如果他好好利用,将来晚年二十二县全部获封,传之子孙。那就能子孙二十一世之后,才减到只剩最后一个县,然后才不再减少,永持一县。

  遍观朝廷舆图地理,再要找出会稽这种偏远、人口户数不多,但县数如此之多的郡,也是非常难的了。

  纵然中兴功臣、未来封公者有三五人,也绝无其他郡公能如李师这般,袭二十一世才减到剩最后一个县的。”

  诸葛亮把这几点制度设计的关窍所在解读给周樱听,周樱这才知道原来里面有那么多门道,已经是用心良苦既给夫君让利,又不至于让制度本身变得松弛、施恩泛滥。

  周樱没见识过那么长远的打算,在帘子后面下意识咬了咬嘴唇,叹道:“二十一世才减到只剩一县……这也想得太长远了。

  先汉传一十二帝,后汉传一十二帝,两汉一共才二十四帝,还有不少是平辈兄终弟及。除掉那些,先汉九代后汉八代,人君才一十七代。二十一世怕是五百年才用得完。”

  周樱不懂政治,她内心还是很担心陛下这次中兴,能不能兑现五百年……

  不过,她这番随口感慨,其实还是算少了,因为皇帝普遍比大臣寿命短。

  比如东汉那些“四世三公”,哪个不是超级长寿——当然这也是幸存者效应,可以理解为要靠资历熬到三公,都得上年纪。原本有这种潜力的家族可能有几十家,但只有杨袁这两家连续五代人都足够长寿。

  袁家西汉开头的时候不算望族,无法考证四百年里繁衍多少代。但杨家是刘邦的时候就封侯了,传到杨彪才第十一辈,杨修第十二辈。而同期皇帝已经传到第十七辈了,杨家硬生生靠寿命挤出来五代人的差额。

  (注:杨家在两汉之交的那两代人寿命特别逆天。杨家东汉第一代三公杨震,初次拒绝邓骘征辟是107年,他父亲杨宝拒绝王莽征辟是7年(当时还是西汉,王莽没称帝,傀儡了孺子婴)。父子两代人拒绝征辟的间隔居然整整100年,经历了王莽和光、明、章、和五代皇帝。)

  然而,周樱已经觉得五百年遥不可期,那么久的所谓“皇室处心积虑施恩”很难足额用到。

  可是,在诸葛亮眼中,这一切还远远没完呢。他意识到帘子对面的小师娘没见过大世面,只好稍稍停顿一下,等对方消化了这些信息,他再往下解读后续的筹码和深意,并且把措辞组织得更加委婉一些,免得吓到对方。

  只听诸葛亮继续分辩:“师娘切勿胡思乱想。李师擅洞察治乱之道,革数百年弊政、续贫庶之民生,根除妖惑人心之辈的邪说,将来天下承平之久,岂凡俗可料。

  陛下希望李师的爵位传续五百年,这还只是基础,背后还有其他深意,希望李师的后人也勤谨协治,安抚地方,家国两利。如此,还有可能让公爵的多县封地传承更久。”

  周樱已经听得目眩神驰无法想象,只是心虚虚心地请教:“不知还涉及到什么朝廷法度?”

  诸葛亮:“国朝法度,地方诸县,万户以上设令,万户以下设长,品秩也根据户数有所不同。

  县过万户、不足两万户者,县令秩六百石,多余两万户者,县令秩千石——当然,陛下去年改革俸禄之后,改成了年俸六十万钱至百万钱。

  另外,根据惯例,如果一县人口经过多年治理后暴涨,超过四万户,则多半会拆为两个县,各两万户左右,以便治理,防止一个县令的权柄和直辖百姓过众。”

  诸葛亮说到这儿,稍微停顿了一下,周樱理解后立刻追问:“这跟陛下册封‘会稽郡公’这个决策又有什么关系呢?”

  诸葛亮:“李师之前的封地在郫县,属于蜀郡。师娘若是翻开舆图看看,就不难发现,郫县周遭,乃至整个蜀郡,县城已经极为密集,凡相隔三四十里置一县。

  成都周遭四十里内便有郫县、江原、广都、新都。七十里内还有雒县、绵竹、都安、临邛。这便是因为蜀郡乃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肥沃富饶,之前虽短历乱世,但战事不久,人口依然极为稠密。

  如果陛下不给李师移封,只是把他的封地从郫县扩大到蜀郡,那也已经没有人口继续增长拆县的余地了,会被成都平原的面积困死。

  至会稽则截然不同,那里地广人稀,虽也有山川阻隔,地形破碎,但李师擅造海船,可以海路沟通封地,把那些被山险割裂、往常难以开发的沿海狭地都开发了。

  会稽在安、顺二帝巅峰之时,也曾有八十余万口,如今多年战乱减到12万户55万人、分22县。按照四万户拆县的朝廷法度,将来会稽人口如果发展到88万户以上,那就是22县都达到四万户了,到时候李师后人的封地,就会从22县变成23县、24县……

  如此一来,治理地方的红利,就与封郡公的家族休戚与共。为公爵者也不应鱼肉乡里,而要宽仁轻省、劝农劝工、与民休息。发展得好,拆得多,那每一代人交还朝廷一个县,剩下的依然可以多撑几代。”

  周樱闻言惊呼:“要把会稽发展到88万户才能拆县?那不是整个会稽至少四百多万人口?!怕是有大汉天下的十分之一了吧。而且公爵不是只有食租税之权,不能干政地方的么?发展和劝农工,那是地方官员的职责吧,会不会犯忌讳?”

  诸葛亮:“呃,其实也不用那么多,真到88万户那就是从22县拆到44县了。实际上只要一个县先到了四万户、邻县也有一两万户,就能拆了。

  至于治权,公爵确实不能在封地内干政。收税治民也都是地方官之职责。但陛下昨日朝议,与群臣商定,给公爵查账查税之权。毕竟是要食租税的,有权查验地方官是否有贪墨漂没。另外,在地方发展工商和产业,这些是民间行为,不算干政。”

  汉朝法度,为了防止地方上拆县“卡BUG”,对于要拆的县的邻县发展水平也有要求。以防“拆出来一个县后,邻县的人口涌入,扩大到四万户以上,再拆。结果邻县却一个个被吸血没多少人”这种情况。

  所以要是一个县四万户了,隔壁邻县一万户都不到,那时候就会选择把四万户的县的一些乡村面积割给人少的邻县,而不是直接拆。

  所以,会稽只要发展到所有县都万户以上、部分县两万户、个别县四万户,就已经可以开启拆县进程了。按照这个算法,基本上有个30好几万近40万户,就开始拆了。

  也就是后世浙南八市加整个福建,人口接近200万人就可以开始拆。

  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就拿福建地区来说,西汉的时候一个省的面积只有东治一个县,到东汉有了建瓯和将乐,都是沿着东治这个闽江口的县城、往闽江流域上游开垦,人口多了之后拆出来的。

  福建中部的泉州流域,历史上要孙权晚年才开发到能设县,南部的漳州流域,更是唐朝才设县。至于对岸的夷洲,什么统治都没有,法理上算是东治县的一个乡或者一个村吧。

  要是李素将来发现了周瑜的藏身之地,从东治过去把周瑜再灭了,那夷洲也就合理成为他这个郡公封地的一个县下面的一个乡。

  当然周瑜要是肯做做慈善,在被李素赶走之前把夷洲发展得人口多一点,确保夷洲加上东治县总人口四万户以上,那李素就能直接捡皮夹在夷洲拆一个县。

  这些都是后话了,李素现在还不知道周瑜逃亡到哪里,也没工夫对付他。

  刘备的朝廷对于防止公爵后代干政,也是做过设计了,所以只允许查账——他们当然不是防李素本人,李素这种圣人肯干政,地方上早就笑死了,百姓都会鼓腹讴歌,巴不得李圣公带他们进一步共同富裕。

  防止公爵干政,防的当然是李素后世子孙,有堕落无能到只会搜刮不会建设种田的程度,还瞎指挥。

  另外,查账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公爵的租税和县侯的租税性质不一样。

  列侯中的县侯,都是“食某县封邑数千户”这样的封法,户数额定之后,这些钱粮就全部是归县侯的了。一个县也不可能只有刚好这几千户人口,多出来的人口依然要上缴钱粮到郡里,帮郡分摊上缴中央的部分。

  但现在的郡公,是兜底把一个郡或者至少是其中多少县封给某人了。但朝廷的中央政府也不可能从别的郡再调拨钱粮过来养着这个郡的官员军队,所以郡公的钱,其实只是一个郡地方财政的结余部分。

  每年收上来多少,要由地方官先刨除掉本郡官员的全部薪俸和办公经费,再刨除掉这个郡驻军的粮饷、一切军需物资开支。这两块减掉后,剩下的全部钱粮理论上才是公爵的。

  当然,这个过程是收支两条线的。也就是收税是地方官帮公爵收,绝对不允许公爵自己收。地方官分配好之后,再把属于公爵那部分给他。

  这样才能确保“地方上的全部公务员和军人,性质上都依然是拿着朝廷的工资和口粮”,从而绝对忠于朝廷。要是直接公爵收税、把公务员和军人的钱给官兵,那不成公爵在养官养兵了?分分钟就是州牧和节度使的下场。

  如何防止地方因为财权下放而出现割据王国,这点上汉朝中央朝廷已经有很丰富的经验了。

  另外,除去官员开支和军费开支,理论上地方财政还有其他支出,主要是地方上搞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治水和修桥修路、造城墙盖官府,还有就是遇到灾荒时要赈灾。

  这两部分的开支比较难界定。刘备昨天的朝会上最后有稍微讨论到一点,最后还是决定不做地方财政的硬性规定。

  朝廷鼓励公爵从应收钱粮里分出一部分做好事、建设地方和赈灾,但不强迫。

  反正地方百姓多了、能拆出更多的县,将来这个公爵的税也能多收、子孙后代能传的代数也多,是双赢的。

  公爵应该学会自发帮助治下百姓发展繁衍,这也多多少少能补足秦汉地方官员流官制以来,官员治理政绩不考虑长远利益的问题。

  整个帝制时期两千年,地方流官不考虑长远利益的毛病,一直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地方官只做一两任,他就希望所有他做的举措的政绩,都能在这一两任的几年内体现出来。

  当然,流官制比封建世袭制肯定是百利一害,绝大多数都是优点,仅仅这一点小瑕疵上不如封地世袭。

  封地世袭的封君,比较容易为自己的封地上未来一两百年甚至更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考虑,毕竟这世世代代都是他自己的,也要施行仁政引诱别的地方的百姓来投奔,不能竭泽而渔。

  诸葛亮就这样条分缕析地帮忙解读完了全部政策,总算是让李师的家人领会到了朝廷的良苦用心。

(https://www.tbxsvv.cc/html/105/105936/69490543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