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39章 一波三折

  刘备修运河与原本历史上杨广修运河,最大的区别当然就是量力而行、绝不用民过重。

  其实搞工程基建,本身未必会对天下人造成多大伤害,关键就是一个缓急的掌握。

  如果上千里的运河,一年修完,那肯定是怨声载道。

  烈度降低到五百里都能挖两年、而且错时避开农忙、做好物价补贴和稳定,那百姓最多辛苦点,但绝对不会大面积死人甚至叛乱。

  朝中定下调子之后,因为很快就进入了短暂的初夏农闲季节,所以也没时间可耽误,基本上是规划刚到位、钱粮刚调拨了一部分,地方上已经被要求加急开工,不浪费农闲的每一天。

  李素这几年也算是休假轻松了很久,一直垂拱而治,现在难得有大项目,也要亲自勤政一番,利用他过人的数学和统筹知识把把关,争取整个项目的上下其手被压制到最低。

  李素每天亲自看各种报表、统计、账目,五月份的时候,还离开雒阳短暂去了一趟邺城,巡视一线,处理具体问题。

  等到临近夏末、天气炎热、农事也重新变得繁忙之后,李素才离开一线,回雒阳汇报、休息,准备等秋收后再把工作重心转移回具体的运河挖掘工作上。

  开工后的第一个夏季农闲,进度还算不错,成功挖好的运河里程就有三四十里,还有更多的河段做好了初步的整地工作,总工程量完成了接近两成。

  考虑到一般冬季农闲时间更长、民夫可以服役的时间也多得多,所以每年冬天比夏天修得多,都是很正常的。

  不过,整个过程中,李素也有些怀念起前些年来了——当年,无论是挖掘南阳运河,还是后来的汝颍讨虏渠,负责全局规划和账目核查的,其实都是诸葛亮。

  毕竟诸葛亮的数学和统筹能力,如今已经青出于蓝,而且诸葛亮比李素更细心,精力也更好。

  大汉这片土地上,但凡有想做假账或者工程进度拖了而不自知的,一般都逃不过诸葛亮的耳目。

  如今,诸葛亮因为在扶桑和三韩的任期比李素长,所以第一时间没回到中原,还让李素挺怀念的。否则他的担子又可以更轻松一点。

  刘巴和法正,到底达不到诸葛亮在内政统筹上的程度,鲁肃、顾雍则是抓大放小,专业性不够。

  这次的运河项目,目前负责全局统筹的,依然是负责了大汉多年种田建设事务的国渊,负责军方工兵部队调度、维持秩序的,则是镇东将军高顺。其他官员都是给这两人打打辅助。

  这个班子也不算差,但比诸葛亮居中调度还是差了点儿。

  其中的差距,李素觉得大致能如此量化比喻:让诸葛亮来统筹全局,估计能再少花几个亿、少被上下其手贪占卡要很多损耗,还能少死个几千人。

  修运河会死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几十万民夫拉过来,不仅有意外伤亡还有人多导致的传染病。

  还是那句话,1900年米国人修巴拿马运河都要死两到四万人。20世纪末,国内很多商品房楼盘建筑工地,几年下来最终竣工,多少也会出几条人命。

  何况早了一千七八百年,李素就是在技术和管理上再开挂,加上河北运河的项目工程量也确实比巴拿马低一个数量级,但也死个三万人,估计还是免不了的。

  有诸葛亮没诸葛亮,差距也就几千条人命,他能来,三万能压到两万多。

  李素便趁着夏末天气炎热,想起打听一下诸葛亮那边的进度。

  诸葛亮管理“平州”,本来任期就只是三年,比李素的代天巡狩多一年,所以算算日子也该结束了。

  之所以没回来,估计也就是等待季风,海上航路因为天气原因不太通畅,才有所延误。

  毕竟李素、诸葛亮这种级别的重臣,安全是第一的。

  负责通报传讯的哨船,乃至商人的商船,或许可以顶着有台风风险的季节出航,但李素诸葛亮绝对不可以。

  诸葛亮本人暂时回不来,也不代表扶桑和中原的消息中断,

  一番拖延沟通之后,李素总算得知,诸葛亮会在今年台风季确保结束后,回航中原,到时候会第一时间来雒阳述职、并领受新的任命。

  李素算了算,诸葛亮应该还能赶上冬季农闲时节,以及明年一整年的工期,也就放心了。

  同时,李素也在得到诸葛亮的确切回复后,第一时间去见了刘备,把情况私下里说了一下,想让刘备也有个心理准备,看看对诸葛亮的官职安排要不要最后做个调整。

  诸葛亮今年回来,也已经三十周岁了,按照原先说好的规划,怎么也能位列三公级别。

  不过,朝廷这些年随着渐渐深化官制改革,三公的礼仪性待遇性属性也越来越强,实际政务更多分到了尚书令、侍中和各部卿之间,上面直接对大权独揽的丞相负责。

  之前李素不在,这种情况还好一点,三公中部分职位,偶尔可以临时代理丞相,今年李素亲自恢复掌权后,三公的重新退让势不可免。

  所以,刘备原本给诸葛亮的规划,是这次回中原后,攒够了三年的青徐地方治理经历、三年的三韩扶桑安抚资历,可以直接升为侍中,跟尚书令荀攸基本平级了。

  而之前的侍中沮授,毕竟是降臣,虽然也可以保留待遇,但将来更多只会扮演帮诸葛亮查漏补缺的角色,类似于对侍中这个职务的顾问、检查。

  而且沮授毕竟年纪也大了,比荀攸那些人还老,历史上他官渡之战后就因为试图逃归袁营、被杀于乱军之中。

  如今210年,沮授已经比原本的命运多活了十年,渐渐也出现了年老精力下降的问题,退居二线也没人会说什么。

  不过,目前为止,“尚书令”和“侍中”的权力平级,也只是行政事实上的,两者的理论待遇还是有所不同。

  主要问题是朝廷制度并没有规定“侍中”这个职务只许一人担当,是可以有多个侍中并存的。

  所以,要名正言顺解决这个待遇问题之后,朝廷中枢的管制才能算是正式向原本后世的“三省六部制”转化。

  这次,李素便打算趁热打铁,把这个名正言顺的问题解决了。

  他向刘备建议,趁机把“侍中”数人中,选取一个正职,以西汉时原本地位较低的“中书令”为名,负责统筹整个朝廷中枢的行政执行部门。

  这样尚书令管“行政法规订立”,中书令管“行政的实际实施”,名正言顺平级。

  刘备一开始觉得挺别扭,主要是“中书令”这个官职原本品秩级别不高,中间也废弃了一些年份了,现在重新拿回来,忽然把地位拔高,也怕大家依然有刻板印象、认知扭转不过来。

  但李素分析道:当初“尚书令”刚刚设立的时候,品秩也不高,只是实权大,是从汉武帝开始、内外朝制度分离的特殊产物。如今经过三百年,随着内外朝重新统合,不也被视为“如同三公”了么?

  所以,名分的东西,只要皇帝想改,还是可以轻易改的。

  刘备这才采纳,表示秋收结束之后,专门找一次朝议,趁机把这个问题议了。

  于是,等诸葛亮正式回国、完成述职后,他就会以三十岁之龄、成为大汉三兴后的第一位中书令。

  未来十年,他的履历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非是在中书令和尚书令之间切换,把立法和行政的具体工作都彻底熟悉一下,以便将来接李素的班。

  当然,最高的丞相之位,诸葛亮在李素退休之前,肯定是别想了,哪怕李素事实上把大部分工作丢给他干,他也只能是有实无名。

  这是没办法的,诸葛亮也不会介意,有事弟子服其劳嘛。恩师还在仕途,弟子能离丞相差一步,已经是最好状态了。

  而且诸葛亮心中也有数,将来等他也当了丞相之后,再往后大汉说不定都没有第三个丞相了,这已经是对他的巨大承认。

  ……

  时间很快到了秋季,诸葛亮回中原的日程已经敲定,但人还没到。

  朝廷中,免不了又有一波对发行新债、大兴土木的阵痛反馈,

  毕竟,刚开始的时候被刘备和李素的双簧所忽悠,同意开始项目,那多多少少带点事急从权的意味,是不得不做的“城下之盟”。等缓过来之后,反噬肯定是会一直持续的。

  搞过大项目的人都知道,项目推进期间,意外事件和突发情况,几乎每天都有。尤其修运河,只要哪天出了事故,死人多了一点,就会有人指手画脚。

  很多朝臣也再次吹毛求疵,向刘备上书进言,力陈应该控制项目规模、或者是拉长工期、削减其他开支。

  刘备对于可以接受的微调,也都虚心纳谏,原则性的问题,则是坚持态度强硬。

  这种博弈当中,不少风言风语和恶意揣测,也是时有发生,

  朝廷也不能一位高压不让人议论,毕竟甚于防川嘛。

  一些朝臣开始揣摩皇帝的心态,认为是“今年是皇帝五十大寿之年,眼看快到陛下的寿辰了,陛下是不是跟丞相商议之后,想趁着还有精力多做点事,所以急着推进建设和对外用兵。”

  还有人分析,皇帝是不想当初中兴统一战争中的功臣名将、精兵悍卒老去退役后,再处理跟鲜卑乌桓的问题。

  怕将来受两遍苦遭二茬罪,还要在训练新军来解决鲜卑。

  毕竟,如今的大汉,战乱已经彻底结束,后期的名将精兵涌现不多。最近八年都没有再招募新兵,一直是半军屯状态养着那些老兵。

  当初刘备麾下第一支十万人数量级规模的精兵部队,是在194年成军的,也就是北伐长安、驱逐李傕郭汜的时候。

  再往前,虽然刘备也有过一到三万人的武装力量,但人数太少,那些人但凡还活着,也已经是军官了,不会是一线士兵,所以年纪大点也无所谓,不用细纠。

  按照这个算法,这批至今仍然大规模以士兵或者伍长什长身份存在的一线将士,最多的已经服役十六年,算上训练期可能有十八年。

  哪怕汉朝人不是二十岁当兵,而是提早到十八岁甚至十六岁,那这批人如今也起码有三十五到四十岁之间了。

  如果入伍时年纪就大些,比如是二十好几年近三十才征兵的,现在都奔五了。

  作为普通士兵,体能和精力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靠的就是身体力量的搏杀,年纪大就必然战斗力下降。

  如果再过五六年七八年,那么连当初对袁绍、曹操作战时扩军的那批部队,也会面临老去体能下降。

  刘备显然是希望在这批精兵失去战斗力之前,用较低成本把大问题解决了。

  这个思路,跟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后出师表》里强调的理由是一样的: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另一方面,这个时空袁绍也是自然死亡、但时间上比原本历史上死得更早了些,也就五十来岁。

  曹操则是兵败自戕,提前了十八年寿终。历史上曹操本该活到六十六岁,现在四十八就完了。

  再考虑到东汉那些皇帝,也就光武帝刘秀活了六十三岁,排第二长寿的汉明帝刘庄就只有四十八了。

  刘备这几年比较好色、后宫方面不加节制、妃嫔众多,子嗣也多了起来,这些都是瞒不住朝廷重臣的耳目的。

  有些人就开始揣摩,刘备是不是觉得自己活到五十大寿后,后续能有多久比较没安全感,才进一步侧面促成了他的加速大搞建设穷兵黩武……

  毕竟,李素是知道刘备哪怕遭到了夷陵,都能活六十三呢,但别人不知道啊。汉朝皇帝的普遍短命,让人产生了错误预期。

  偏偏上天也不帮忙,这不,一些原本已经被众人遗忘、也不觉得是灾异的破事儿,也如预期的降临了。

(https://www.tbxsvv.cc/html/105/105936/672608449.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