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50章 天下数学家尽入彀中矣(八千六百字大章)

  随着法正暗中斡旋,把北方各地暗中抗拒科举制改革的刺头或招抚、或打击,刘备登基后的首科考试的北场,好歹是有序地组织了起来。

  至于首次科考的南场,也就是荆州、交州、益州南部成都平原各郡士子要参考的那一场,组织工作和内部秩序协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好在南场的开考时间本来就要延后十天半个月,南方天气也温暖一些,等李素本人到了襄阳之后再整顿补强也来得及。

  随着时间进入八月中旬,陆陆续续有北方士子来到长安,准备提前适应一下气候水土环境,专心备考。同时也能提前呼朋引类以文会友,说不定能打听一些有用的考试消息或者买到抄到什么密传复习资料呢。

  尽管正式考试的日子是九月十五,还有整整一个月呢。但凡家里稍微有点钱,能凑出长期出门远行的盘缠,士子在这方面都是不会吝啬的。

  宁可到物价昂贵的长安多住一点时间,只要能提高自己踏上仕途的竞争力,花钱都是小事——说句难听的,这要搁十年前,直接买官都得买呢,为了做官花钱不寒碜。

  何况游学毕竟不等于买官,富有富活法,穷也有穷活法。有钱人花天酒地在长安城里奢靡一个月,相对穷一点也能住破庙吃糠咽菜对付过去。

  因为李素的改革,“穷人穷游上京赶考”这种生活模式,也提前了至少三五百年,出现在了华夏大地上。

  ……

  刘备重新定都修缮后的长安城格局,大致已经和后世隋唐建都时差不多,坊市排布也多是南贫北贵。皇宫和公卿府衙都在城北,越往南住的百姓越穷。

  如今有整个华夏西部地区上千人规模的举子涌入,对于号称人口百万的京兆地区而言,固然不算什么,但因为陪跑的穷书生比较多,所以那些贫寒之辈聚居的街区还是显得拥挤了不少。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穿着破麻布的衣服,戴着葛布头巾,又在城里一些举子和书店扎堆的坊市转悠了一整天,想了解一下考试行情、有没有新的消息。

  他叫孙资,祖籍是并州人,他家也不算很穷,否则真要是贫农出身也不可能读过书。只是孙资这一脉没落了,他本人三岁丧了父母,靠兄嫂养大,自然相对贫寒,兄嫂只可能让他不饿死,不会供他常年求学。

  孙资其实五年前就来过长安,那时候是听说王允诛杀了国贼董卓,作为一个稍微认识点字的读书人,他以为国家有救了,就辗转经河东来了长安,当时还见到了王允。

  而那时的王允也因为刚刚掌权,对外地读书人比较优待,凡是不远千里来投奔朝廷的,至少都能荐入太学读书,还给了一部分贫穷士子补贴。

  可惜孙资那次太学求学之旅没持续半个多月,王允就被李傕郭汜干掉了。长安城内非常乱,他又回不了家乡,只好跟着流民队伍往旁边相对肥沃的扶风郡流徙。

  好在他认得一些字,没被当成纯农民对待,最后投奔了扶风一个豪强家族,当个免租的自耕农,算是为主家当门客。

  后来刘备虽然光复了关中,但也不可能求贤到随便给稍微认识些字的穷人吏目做,加上孙资也年不满二十,就继续给人当自耕门客。

  直到今年开了科举,那户豪强“买通”了扶风郡长史杜畿,想围一个扶风郡的“明算”科指标。杜畿怕这户豪强到时候耍赖,觉得杜畿找来的围标陪跑人截胡,就让那豪强自己找人陪跑。于是,孙资这个外乡人就捞到了机会,被那个豪强派来“给少主陪衬”。

  孙资的学问也还行,但他在长安太学时没学过数学,所以明面上他的才能只适合考孝廉没法考明算。而这两年他私下里偷偷学过点数学,但那户扶风豪强不知道,就觉得派他来肯定考不过自家少爷。

  然而人都是有野心的,孙资拿到考试名额后,自己用这几年偷偷攒下的钱提前悄悄来长安备考。万一他这个陪跑人变成黑马杀出重围了呢?只要在扶风郡举荐的五个明算科考生里考第一,就能立刻回去当县里的户曹了!

  不过,今天他显然还是一无所获,转悠了一天,最后还是垂头丧气回到城南东门内的一条陋巷,轻车熟路走进一座破庙歇宿,准备拿出他仅有的几页“九章残卷”,把上面已经滚瓜烂熟的几道数学题再背一遍。

  佛教是东汉明帝的时候才传入华夏的,最早的佛寺是永平十年在雒阳的白马寺,距今不过百余年。佛教也并非官方宣扬的信仰,所以长安城内佛寺极少,远非后世经过南北朝大发展后可比。

  所以这座破庙,严格来说也不是正经佛寺——就在几年前这地方还是蛤蟆陵旁边一个奉祀的祠堂,不远处的蛤蟆陵,就是西汉时董仲舒的陵墓。

  但两年前袁术的主簿阎象以天象灾异为由觐见天子,要刘协下罪己诏改过、后来被诸葛亮拿出黄道浑象驳斥得体无完肤。那次之后刘协下旨平了蛤蟆陵,所有一切奉祀董仲舒的异端活动都废止。

  然后,周边这些配套的祠堂建筑全部荒废了,被佛道各种民间势力侵袭,也渐渐成了贫穷读书人来长安后、租不起房子住时的主要集散地了。谁让汉末连客栈之类的场所都很少,商人远行很多还是租房子住不是住客栈的。

  因为贫穷士子的到来,蛤蟆陵这片原本荒废地带的商业,倒也比往昔繁荣了些,有卖新鲜蔬菜的菜贩子就在破庙门里摆摊,甚至还提供简单的水煮,不收工本,只多收一些柴、盐钱,做生意的也是穷人,看起来很是实惠。

  孙资刚回到庙内,被熬粥的香味一激,顿时腹内饥渴爆发出来。他白天在外面逛了一整天了,舍不得买城里富人区的吃食,就是准备熬回贫民窟再吃饭的。

  所以他立刻轻车熟路排出九枚五铢钱,买了一大粗陶海碗的粥。这粥用料一升黄粟,外加七八片大菘菜帮子和半斤莱菔块熬的,略微撒了几颗盐。

  谁让京城物价贵呢,这么一大碗粥就要这些钱。如果在乡下,一升黄粟也才两个五铢钱,蔬菜更便宜,全加起来算上盐、柴,材料成本不超过五个钱。到了长安,最穷最贫贱的贫民窟脏乱差小摊,也要九个钱。

  孙资已经习惯了这个物价,虽然心疼,却也不会说出来。不过就在他买粥的时候,排在他前面的一个穷书生,似乎是刚来天数不久,还不习惯长安的物价,一边掏钱一边还抱怨:

  “班太史《西都赋》言长安‘米珠薪桂’,当真不假,这些东西还要九个钱。”

  孙资在后面等得本就不耐烦,怕前面的人多话卖粥的小贩卖得更慢了,就用话怼回去:“爱吃吃少说两句吧,‘米珠薪桂’最初也不是出自班太史,他不过是化用。原话是先汉刘天禄《战国策》即有的,楚人也是如此,何止长安?”

  班太史就是班固,《西都赋》是东汉初年班固写的,刘天禄可以指刘向、刘欣父子,都是历史学家兼星象历数学家,《战国策》是西汉末年他们父子俩写的。

  从两人对答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有点学问的,至少《西都赋》、《战国策》里面的词章随便引经据典。

  买了粥后,两人就旁边坐下开始喝粥,那气盛士子一改刚才怨天尤人之状,凑过来陪着笑脸请教:

  “兄台听你口音也是河东人?那真是难得他乡遇故知,在下河东贾逵,表字梁道,年庚二十三,今科来考明算,你既也是河东人,想必是考别的科目了。

  咱河东诸葛府君所举的明算科另外四人,我都认识,可没有你。听你言谈举止颇有才学,又如此贫寒,想必也是来别的科目陪那些大户公子陪衬的了,真是可惜。”

  孙资没有立刻理会,而是又咕咚咕咚多了七八口,饥饿稍稍缓解,才抹抹嘴:“那你可猜错了,我也是来考明算科的。只不过,我不是河东人——鄙人孙资,表字彦龙,祖籍并州,但五年王司徒主政时就来过长安,后来遭逢李郭之乱流落扶风。

  如今这世道,要考别的科,哪有隐藏自己学问、突出奇招一搏的机会——就凭我的经义学问,他们敢让我陪他们考孝廉么?唯有考明算,算学之前大家都不怎么会,我就算稍微学了点也是偷偷学,只要不暴露,他们就敢请我。”

  贾逵闻言,露出一个“同道中人”的笑容:“原来如此,想必孙贤弟跟我一样是家道中落,才空有学问却要给人陪衬,不得不如此一搏。

  我河东贾家本来也不算寒门,只是我这一支命不好,我少年孤贫,几岁的时候父母就没了,靠族中伯叔接济,少时冬天连皮袄都穿不起,稍微读了点书就不能再读下去,只能耕种自学。

  咱算是同病相怜,这次可要互相接济。愚兄现在应该比你更有钱些,不过贤弟你对长安更熟,我接济你些钱财,你教我些长安的风物人情,咱一起考个明算回去。

  到时候好好整治整治那些跟户曹上下其手吃黑账的东西!明明吃了黑账,还敢要历任太守县令承他们的人情!”

  孙资眼珠子一转,觉得既然如今的取仕方式是每个郡分开结算(茂才还是按州结算,因为之前察举制时茂才就是每州每年只有一个),那么他和贾逵分属扶风郡和河东郡,就不存在竞争的利益冲突。

  既然如此,多个朋友接济也是好处——那些来自不同郡的没有竞争关系的有钱少爷们,不也每天在置酒高会互相了解情报?要是不同州的陪跑的穷书生再不想办法互通有无,那就更没得打了。

  “好,那就一言为定,我孙资交了贾兄你这个朋友。”

  贾逵看孙资释放了善意,当即二话不说,又掏了十几个钱,请孙资加餐吃了一块狗肉,算是两人的结交之礼。

  一边请客,贾逵一边还说:“要我说这长安城里吃素真是不划算,河东乡下菜多便宜,到了城里菜价涨得比米、肉多多了。虽然肉还是贵,不过乡下一斤狗肉能换十几斤莱菔,到了长安只能抵五六斤了。”

  孙资啃着狗肉摇摇头:“你这就知足吧,米肉容易存储,千里运送而不腐烂,蔬菜却易烂,越是百万人的大城,蔬菜就越贵。

  我五年前王司徒当政时来长安,那时穷人可没鲜菜吃,只能吃干菜,而且干菜都比现在贵两三倍!现在我们穷书生都吃得起鲜菜,还要感谢外戚甄家的五小姐,这生意就是她最先开始做的。

  听那些有钱的名门赶考子弟这些日子传颂,都说甄家五小姐是知民间疾苦的仁善仙子。他们但凡几年前来过长安的、今年再来,都说今年市井大不一样了。

  甄家组织周边百里百姓集中种菜、再外地运粮给种菜百姓吃,换来京兆百万人能吃到鲜菜,这门生意其实也赚不到多少大钱,还要辛苦调度统筹。一个没算准收获期或者调运的车船队没算好日子,菜就要烂在地里。

  不比那些织锦织棉布卖的生意,不用算日子、库存堆久了也不怕,赚的是不费脑子的死利钱。这种鲜菜生意的辛苦钱,不是体恤民间疾苦的仁商是想不到来做的。”

  贾逵毕竟是河东人,而河东地区纳入刘备统治下的时间是关陇地区最晚的,所以贾逵对刘备阵营的高层贵戚并不了解。他闻言不由悠然神往,八卦追问道:

  “不知那甄家五小姐如今年庚几何?既然能涉足家族的生意了,应该不小吧,不知会和什么人家联姻。听贤弟这么说,莫非这甄家五小姐也有学习算术?否则怎么做得好这种生意呢?

  如今这世道,竟然有如此多奇女子,连女人都能学算了,要是允许她们科举,不知能不能也考出个明算的功名来。”

  孙资一脸显摆:“这有什么奇怪的?要说天下如今习算的奇女子,最早便是诸葛使君(诸葛瑾)和诸葛府君(诸葛亮)家的姐妹,其后便有诸葛府君家新娶的娘子,如今还有这甄家五小姐。

  听说诸葛使君的娘子便是甄家四小姐,甄家跟诸葛家联姻,算学上也有了渊源家学,毫不奇怪!听说那甄家五小姐十四五岁年纪,尚未许人。

  不过看她四个长姊嫁的权贵,就知道她家肯定不简单了。要想娶她为妻,本身不是个少年府君以上的,根本想都别想,若是杂号将军有尚未娶妻的,也是不敢轻求。至于纳她为妾……

  呵呵,普天之下,之前能把甄家姐妹当妾纳的,除了陛下,便只有太尉。地位低于太尉之人,还敢有这种非分之想?”

  孙资贾逵两个穷逼在那儿吹牛逼吹得正嗨,突然破庙门口传来阵阵喧哗,很快一大波读书人都冲了出去。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冲,大部分人跟着跑了几步、问明情况后又回来歇着了。

  孙资等人刚才聊天耽误了,忙拦住一个去而复返的穷士子追问:“敢问这位兄台,刚才发生了什么?”

  那垂头丧气的穷士子耸耸肩:“关我什么事,是听说城南那家甄家书店到了一批货,是李司空编、诸葛长史校对的《九章集注》。说是朝廷开恩,考虑到之前天下的算学教材多有不全。

  为了给所有今科要考算学的茂才、明算考生一个公平的环境,所以朝廷推出了官方版的教材——今年的算学卷就是李司空和诸葛长史师徒俩出的,要考算学的人买不买教材自己看着办吧。反正我不是明算科的,跟我没关系。”

  孙资听了,顿时往后倒退了七八步,几乎没有站稳。

  其实吧,李素出“教参”的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十年前李素刚出道的时候,第一次发明雕版印刷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宣传刘备“弃官组织义兵平叛救叔”等孝义事迹的《孝义录》。

  那次的教材,其实也得到了“大汉朝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的亲自背书——当时的太常卿、后来的反贼刘焉。

  后来,李素跟蔡邕写的《驳灾异论》、《典型有福论》也都列入了如今科举基础课的“六书五经”范畴内(传统的四书五经加上这两本,合称六书五经)

  现在,李素的第三波科举教材来了,买不买大家自己看着办吧——“科举之父”李司空亲自写的。

  “买买买!贤弟别犹豫了!买不起咱合买,要是有好几卷,咱换着看,要是钱够,买两套也得买。看在咱一见如故,你也跟我说了不少长安风物,要是稍微差点钱愚兄借你点。”

  贾逵在旁边看孙资陷入失神回忆,连忙摇醒他,扯着他疯狂往甄家书店跑,唯恐去晚了书买完了。

  孙资浑浑噩噩中跟着跑,一边跑一边才说:“不至于卖完吧?雕版印刷已近十年,那就是李司空发明的,如今那些豪商印书,哪个不是一次能放出几万卷货。

  来长安科举的学子,不过千余人,不超过两三千,明算科一科五百人都不到,人手一套才多少?让普通有心学算的官吏一起买也卖不完吧。”

  贾逵却恨铁不成钢地咒骂:“贤弟!你虽来长安次数多,可要论阅历,你是真不如愚兄。一卷书才几百钱?你就不怕那些豪门大户为了让其他考生买不着,一次性一个人买一百卷一千卷屯着不用、就是屯到一个月后考试结束!”

  孙资心中咯噔一下,这才意识到人性的险恶:对啊!几百钱一卷书,正常情况下确实不至于卖完。

  但如果有认为了自己的科举利益想打时间差暂时垄断知识呢?就算一个人掏钱买一万卷,也才几百万钱,搁十年前还只够买个小县城的官而已。

  书本身不值钱,可如果书和暂时垄断一科做官权利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书就会瞬间值钱无数倍。

  他们俩冲到城南甄家书店的时候,果然看到已经排起了长龙。他们心中暗暗叫苦,觉得这次怕是凶多吉少了,前面那些人里,不乏衣饰华贵的有钱人,随便几个起狠心垄断,后面的人就完了。

  然而,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他们忽然听到了一条如同福旨纶音般的宣言。

  原来,是甄家商号的伙计在门口敲着锣维持秩序:“大家听好了,我家小姐奉李司空钧命,今日《九章集注》限购,每个人排队不能买超过十卷。就算是给同行友人代买也不许超过十卷!不许囤积居奇!

  朝廷的灵台印书局产能也绝对够用!就算本号的卖完了也会随时补货!本号承诺即日起到九月初十,此书断货时间绝不隔夜!当天卖完明早还会补货!”

  甄家商号的伙计喊了十几遍,直到大伙儿都看到又有几辆车运着新书过来了,才知道朝廷为了这次科举的公平性,备货非常充足。

  尤其是甄家商号的伙计还在买了书的人手臂上临时用墨水画了一笔暂时不容易洗掉的墨迹,来确保所有人无法买了书之后二次排队再买,那些准备花钱找人排队挤兑囤货的世家大族,才终于散了。

  这种试图打时间差暂时垄断数学知识的尝试,当然是注定要失败的——毕竟他们也不看看自己是在跟谁斗?

  凭李素与后世那些试图打破实名制限购的黄牛的斗争经验,他还治不了汉末那些试图花钱找人排队挤兑抢囤货的奸商?李素抢茅台抢显卡什么没见过!

  ——

  同一时间,司空李素也难得今天到他的帮闲从事甄尧家里去做客,顺便听取一下放货的情况。

  李素本人对于“如何在法正以假装让利围标、诱骗得天下世家大族接受科举制”这个大环境下,再为朝廷的用人公信力扳回一程,非常的关心。

  毕竟那些人已经接受了温水煮蟾蜍,李素再做任何操作,都能让天下寒门士子看到朝廷的更多努力,从而对朝廷更加感恩戴德:

  看看,明明按照现有制度,因为地方上世家大族盘根错节,所以举人阶段舞弊是无解的!但即使如此,朝廷还在拼命给我们机会!

  至于抓不抓得住,就看那些穷书生自己天赋够不够,学习速度快不快,给他们二十几天的时间突击这份教材,能不能学得比那些内定的家伙更快更多。

  甄尧跟李素混了两年,现在也从益州牧、雍州牧的从事,变成了司空和卫将军的从事。因为店里的生意情况反馈比较慢,所以他留了上司在家用晚饭,一有消息就通报。

  不一会儿,甄家商号各家门店的情况终于汇总了回来,甄尧得意地向李素献宝:“司空,一切不出您所料,《九章集注》放出去之后,果然有很多世家大族不差钱的子弟,想统统买下垄断上个把月、熬过这期科举。

  不过,都被您教导舍妹的‘防黄牛限购之法’一一破解了,舍妹还派了婢女和伙计私访,确保很多贫寒士子都买到了教材。”

  李素欣然点头:“不错,你们这次所作所为,看得出你们家的生意是仁商、儒商。卖书赚的这几个钱是小事,为国家办好第一届抡才大典才是大事。你们少卖书少赚的钱,我会另外赏赐你们的,就赏赐一千万钱吧。”

  甄尧家已经超级不差钱了,怎么会收李素的钱,甄尧和甄宓连连异口同声表态:“司空见外了,折煞咱家了。”

  甄宓还仗着自己年纪小,没人和她一般见识,言笑晏晏地请功:“司空要是真觉得小妹所做有所可取,只求司空评判一句,咱经商的眼界,可能与诸葛家的二小姐比拟了么?”

  甄尧低声训斥:“小妹不要无理,这种有什么好问的。”

  李素倒是很钢铁直男:“论算学精明、统筹之细,你不如诸葛姑娘,不过你倒是识大体会做人。你是今年刚正式帮着家里经管这些事儿吧?挑的都是博美名的仁商。不过其实有些东西,也不需要一个小姑娘多识大体。”

  李素的灵魂毕竟是现代人,他还是挺欣赏那种解放真我的率性女子的。而甄宓显然是历史上那种比较会唱高调子的“贤后”,跟自己夫君关系都未必多好,却把公婆关系维护得很好,难免让人觉得有薛宝钗型人格的嫌疑。

  李素要是还在艰苦奋斗期,需要一个妻子跟他同甘共苦,那这种懂事不作的女人当然好。奋斗中的男人谁不希望娶个薛宝钗呢。

  但李素属于已经彻底成功人士了,而且是有了正妻的成功人士,这样的男人就算还需要美女,也只是需要来妆点他胜利和成就的女人,薛宝钗型人格就没那么迫切吃香了。这也是李素之前一直下意识忽视这个问题的原因。

  不过说实话,今天又来甄尧家做客、督导检查工作,甄宓陪他一起吃饭,实在是让他有些无明业火往上蹿——这事儿跟性格毫无关系,纯粹是因为好色。

  他之前至少一两年没来甄家做客过,所以完全不知道成年后的甄宓长啥样,印象还停留在十岁光景毫无发育的小孩子状态。

  “不管性格怎么样,这姿色是真的要得。大桥放在家里一个多月也还没来得及动呢,相比之下,似乎也不敢说大桥能胜出……

  不过都这么多年不闻不问了,四年前还拒绝了她四姐,不找个借口或许下不来台啊。罢了,子瑜娶了她姐,阿亮纳了我小妾的妹妹,反正本来就彻底乱了。回去想办法慢慢找找看借口。

  要是能跟陛下开玩笑打个赌,我帮他灭了孙策,陛下就把此女赏给我为妾就好了。不过那样倒是显得把女子物化能赏来赏去了,再想想别的办法吧。嗯,要是跟她姐甄贵妃打赌,就没那么伤她自尊了。”

  李素这种钢铁直男,要他想个办法如何追女人,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相比之下,还是让他动脑子想如何灭掉一国用功劳换个女人,相对容易一些。不就是跟王翦差不多么,只不过王翦是求田问舍他是求女人。

  再修饰修饰,完全不伤女方自尊才好。

  李素暂时把这些邪念从脑子里驱赶出去,决定还是先安安分分把今晚这顿饭吃完了。

  同时,因为甄家兄妹也确实帮他办了事儿,既然甄尧客气说不用赏钱,李素就吩咐自己的随从,趁着吃饭的时候快马回自己府上拿点东西。

  有钱人吃饭总是很慢的,还要喝酒聊天,吃完还有茶果消食。李素作为司空来甄府做客,甄家人更是什么好东西都拿出来招待。

  一顿饭又吃了小半个时辰,李素的随从总算是快马赶回来了,拿来了几个包装精致的包裹。李素接过,亲自解开,然后公事公办地说:

  “阿尧,你是朝廷官员,也是司空从事,为我办点事情组织卖书、确保寒门士子都能买到,我不额外赏你,也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令妹并不是朝廷之人,法度不可费。你们不缺钱,我不给钱就是了。这里有几件东西,是我去年腊月去交州巡查牧守时,南方有人送的。

  这是二十四颗葡萄南珠的链子,子敬送我的。这是一具六尺砗磲打磨出来的白莲,子龙送我的。还有这个产自耶婆提的半丈多高红珊瑚,是林邑国王为了缓和与大汉的关系,揭过之前协助士燮害死王使君的恩怨,所以私人进贡给我的。

  小宓,你选一件或者几件当赏赐吧。”

  李素这种超级巨富,要拿出宝物来炫耀,当然是绝对大手笔,哪怕甄家这样的皇亲国戚大豪,只要他们没去过南海,就不可能见过李素手上的好货。

  这并不夸张——后世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不也是外戚,王元姬的哥哥王朗的孙子。可他没去过南方就只拿得出两尺多高的红珊瑚炫富。而石崇做过荆州刺史、拿到过南海宝货,仓库里三四尺的红珊瑚随便拿。

  不是说王恺真就比石崇穷那么多,而是一个北方人恰好选了一件南方热带海域特产来比富,那不直接撞枪口了么。

  李素拿出来的红珊瑚半丈多高,哪怕是后来的石崇都绝对没见过。

  甄宓这种薛宝钗脾气的人,听到前两件的时候还好,听到第三件她如何敢拿——

  这三件东西,分别是一个州的布政使、防御使送给李素的,还有一个似乎是“用一州的观察使的遇害、导致敌国害怕了,为了给死去的观察使偿命才送来赔礼的”。

  那至少都是州级大佬孝敬领导的东西了。

  “这……这太贵重了,尤其第三件,小女子若是收下,岂不是害得王使君枉死、林邑国之罪责都既往不咎了么。”

  李素呵呵一笑:“想什么呢?我敢收,当然是因为子敬那边本来造海船战船就还没形成规模呢,大汉本来就不准备跟林邑国开战。林邑王得罪了咱他自己害怕,要送东西给我,关我等何事?

  这珊瑚我回京的时候就跟陛下说过,陛下亲口笑言说但收无妨,反正许他林邑国两三年罢兵就是了。等期限到了、子敬的海船战船队做好准备,该怎么清算还是怎么清算。

  罢了,知道你胆小,那就把前两件收下吧,第三件带着杀伐血腥之气,确实不适合女子把玩。以后还要好好给朝廷办事,如今朝廷圣天子在朝,不会跟武帝时那样打压商贾。各行各业都有出头的机会。

  诸葛姑娘可是立志要像秦始皇时的巴清一样以工商助国封爵,你既然有志于此,虽然不可能列侯。只要多响应朝廷善政,未必不能以女子之身得一关内侯。”

  甄宓盈盈下拜,摩挲着手里那串每颗珍珠都有葡萄大的项链:“小女子铭记司空教诲。”

(https://www.tbxsvv.cc/html/105/105936/63481515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