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拉郎配 > 麻风病的一些资料

?    [======    =====]

    《论语S雍也》记云:“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即冉耕,是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学生,很有美德,不幸得了恶疾。孔子去探望他时,他怕把病传染给老师,不愿让老师进屋,孔子只好隔着窗子握着他的手,同他谈话,无限惋惜地说:“难活了,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慨叹不已。

    伯牛所患的这种恶疾,古代称之为“疠”、“疠疡”,或“大风”、“癞病”,相当于今日所谓之“麻风病”。身患这种病,是非常痛苦的。《黄帝内经》云:“疠者,营气热时,其气不精,故使其鼻柱(梁)坏而色(容颜)败也,皮肤伤溃。”《素问S长刺节论》亦云:“病大风,骨节重,眉须堕(脱落)。”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述:有人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去找医生看,经过询问和检查,医生说:病人眉毛脱落,鼻梁骨塌陷,并有感觉迟钝的现象,刺激鼻腔也不打喷嚏,四肢发生溃疡,手上无汗毛,说话声音嘶哑,是患了麻风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麻风病临床表现的描述。

    过去,对麻风病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只有隔离,有的病人就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搭棚,独居世外,了此一生。他们在精神和**上的苦闷、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有的人甚至走上了自绝之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来也为麻风病所困。他曾多次向孙思邈讨取治疗麻风的药方。他的亲朋好友,看到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卧病在龙门山上,也纷纷向他赠医送药,结果还是治不好。患病期间,他写下了《病梨树赋》,诉说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最后,他还是投河自杀了。

    古代的麻风病人受到严重的歧视。《秦律》中规定:“疠者有罪,定杀。或曰生(活)埋……”有的被火烧或水淹处死。后来,麻风病人的待遇可能稍有改变,才在秦简中出现了“疠迁所”的记载。所谓“疠迁所”,就是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医院,这当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来,唐代麻风病流行,也曾把一些寺院辟作“疠人坊”,即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医院,而且做到男女分住,给予一定的供养和照顾。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对传染病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在国外,大约到公元50年,著名医学家格利哥才提到东罗马帝国都城拜占庭医院中设有麻风病隔离病房,这比中国要晚了800多年!

    我国古代人民随着与麻风病的不断斗争,发现了不少可以治疗该病的药物与方剂。《神农本草经》中治麻风病的药物,已有黄芪、巴戟天、枳实等。人们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某些蛇类也有治疗麻风病的作用,如蟒蛇、乌蛇、白花蛇等,用它们的肉煮食,或将整条的蛇处理加工,制成药酒来喝,对麻风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作《捕蛇者说》,就是描写永州(今属湖南省)人捕捉当地所产的一种“黑质而白章”的“异蛇”——白花蛇——可以用来治疗麻风病的事。当时的农民被迫去捕这种剧毒蛇,往往被咬中毒而死,造成了许多“捕蛇者”的悲剧。

    从现代医学看来,麻风是一种可防可治而并不可怕的病。这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感染所引起,主要侵害皮肤和周围神经而导致肢体残废和畸形,使患者丧失劳动力。它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瘤型,传染性较大,皮肤损伤为边缘不清的红斑、结节或片状肿块;二为结核样型,一般无传染性,损害主要为边界清楚的红斑或浅色斑,有显著感觉障碍及神经粗大。

    麻风虽然是一种传染病,但其传染性并不强,发病率也很低。这是因为:

    ()麻风杆菌属于分枝抗酸杆菌,它排出人体后,不易长期生存,在阳光与干燥的条件下很快就会死亡,故其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结核病。

    (2)麻风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麻风病患者通过带有麻风杆菌的皮肤粘膜损害或其分泌物,与健康人破损的皮肤粘膜的直接接触所致。在一般情况下,完整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具有防御功能,麻风杆菌不能侵入。因此,即使与麻风病人握手、共同进餐,也不会被传染上。另外,麻风病既不胎传,也不遗传。

    (3)即使是易感人群,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还要取决于被感染者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一般说,大约有85%的人,对麻风杆菌有天然的免疫力。因此,健康人群接触麻风病患者后,绝大多数接触者在被感染后就建立了对麻风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不发生麻风病。

    由是观之,麻风病的传染性并不像过去传说中的那么可怕。873年,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麻风杆菌的挪威科学家汉森,为了检验麻风杆菌的传染能力,曾将它注射到自己体内而安然无恙。此后,又有25位志愿者做了同样的试验,也没有一个被感染发病。临床证明,一个有“+++”细菌阳性的麻风病人,只要吃两天药,对周围的人就基本没有传染性。调查统计资料表明,85%的有过麻风病人的家庭没有出现过第二个麻风病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麻风病已不是无可救药的不治之症。‘975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金斯尼斯,第一次在试管里培养出麻风芽孢杆菌。这一重大突破,宣布了麻风病不仅可治,而且能基本上去除其遗传性和传染性。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对麻风病人进行家庭治疗,并推荐广泛采用联合化疗,即将氨苯砜、利福平和克风敏3种抗菌药物按比例配制使用,据悉,麻风病人只要服药周就能杀灭体内99.9%的麻风杆菌。因此,联合化疗的方案,已使全球的麻风病人从984年的200万锐减到993年的30万。

    我国防治麻风病的工作,早已走在许多国家的前面,麻风病人数从959年的50万减少到994年的2万多人,其发病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一七,大大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到2000年降到万分之一的目标。但是,麻风病在我国还没有完全消灭,亦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注意的是,有极少数新发病例,由于害怕社会歧视而讳疾忌医抱有侥悻心理。这是非常愚蠢的,将祸害自己,也殃及他人,应该速去检查,及早治疗,尽快痊愈方为上策。

    ==========                +        fwx.===============

(https://www.tbxsvv.cc/html/10/10587/405709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